文/丹东晓程

中国人有时候非常谦恭有礼。前几年召回制度刚刚开始实施时,可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制度出台要做做样子吧,有合资品牌汽车产品被召回了,这是就有媒体鼓噪,召回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对召回企业大肆美言,不敢发出半句责怪之言语,似乎没有质量问题没被召回的企业就对消费者不负责任了。也似乎你被人打耳刮子教训了一顿回,你反而对人鞠躬,感谢教训之恩似的。

后来又说召回是在作秀。这其实是在变相美言中国召回。把召回美化得似乎是多好的事情,企业多么高尚,忽悠得消费者也不知道有过召回的汽车好呢,还是没被召回的汽车好,是非混淆,美丑不分,好的差的都稀里糊涂说不清了。

擅长中庸之道,热衷于和稀泥,愿意做和事佬,是中国人的毛病。这些毛病,在小事上可以,在大的原则是非面前可不得了。问题是大事化小,多大的事都能化成小事,不仅仅是老百姓,执法部门、权威部门都来大事化小,美其名曰消除矛盾,稳定和谐。在和谐的名义下,放弃原则,该坚持的也懒于坚持了。再有利益的砝码四两拨千斤,高高在上的权力权威执法刚性和人道尊严,全在低声下气近乎于请求中遁形了。

昨天有报道说,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10月1日,宝马汽车在全球召回宝马品牌和劳斯莱斯品牌的35.1万辆汽车。其中宝马品牌的召回量在34.5万辆,主要涉及宝马5、6、7系产品。召回原因是这些产品的刹车制动存在隐患。

这则消息发出后,旋即引发对宝马在中国市场的关注。此事之前,宝马在2010年8月已在中国进行了召回,召回滞后于国际市场约有1月时间。面对新一次的召回,宝马汽车摆出了同样的态度。2010年10月15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称,宝马汽车将从2010年10月20日起开始在中国召回问题汽车。

同一款产品,国外召回得快,中国召回就慢半拍;美国日本召回得早,中国召回就晚;国外召回得多,中国召回就少;国外召回动静大,中国召回声音小得可怜。

一个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在中国的能量不同凡响。有媒体报道说:“在中国汽车市场,只要整车制造商足够强大,它们便会拥有消费者难以料想的能量。甚至部分整车制造商为避免召回带来的不利影响,想方设法隐匿存在的问题。部分中国本土的专家完全丢弃身份,帮助整车制造商掩盖问题的存在。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汽车市场俯拾皆是。”“在召回与否之间,整车制造商处于相对的强势问题,它们难以被完全监管,而监管部门则因为各种利益原因不愿充分履行职责,导致召回在中国出现了变质。”此言可谓一语中的。

难以言状的各种复杂关系,让有关专家和执法者为难了。

也许是程序不同、执法风格不同,召回时间也不同吧。但石油价格已经与世界接轨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召回与否的标准也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别。同一款车在国外国内的价格天壤之别,同一个品牌的车型国内国外配置也大不同,如果在召回与否的问题上再有差别,那很可能导致“中国式召回洼地”效应。中国本土质量监控松动,问题车流向中国,问题车在中国畅行无阻,而这些问题车由于在国外没有问题,没有被召回,就不会在中国率先被召回——这已经是惯例——受损害的还是中国消费者利益。事实上,国内国外在召回的问题上,已经出现了差别了。

中国执法滞后而被动。中国式召回也明显地沾染了这种被动。也明显地缺乏执法刚性。如果长此下去不做改变,这种执法被动会蔓延,更大程度地侵蚀执法刚性。如此,汽车企业的强势更强,监督力量则处于弱势地位,监督与被监督的地位出现反差,制衡性被破坏。而且,国内国外执法反差会更大,召回的洼地效应将更明显。

昨天相关媒体报道说,国家质检总局28日通报称,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决定,从11月28日起,召回部分颐达、骐达、轩逸轿车,三种车型共计10万余台。这些被召回的轿车包括2004年11月17日至2006年5月22日期间生产的颐达、骐达轿车,数量为102708台;2006年3月30日至7月27日期间生产的轩逸轿车,数量为109台。以上三种车型共计102817台。虽不是中国有关方面主动召回,但能和全球召回同步,已属不易。

能不能在今后,有问题就召回,表现强势一下,让我们对中国式召回抱有充分的信心,让我们感觉在中国的外国合资企业也有国外的诚信,而不是国外的诚信到了中国,就走了样呢?中国尽量与世界接轨,与全球同步,不要让国外诚信、守法之类的好的东西,到了中国,与中国接轨之后,就变质或者消失了。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