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因高田气囊再度上演了一出“召回”大戏。

9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因高田气囊存在安全隐患,丰田汽车备案召回进口雷克萨斯SC430、IS、IS-C、威驰以及花冠EX共计约45.4万辆汽车。

丰田汽车表示,此次召回范围内的进口雷克萨斯SC430汽车副驾驶席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

而进口雷克萨斯IS、IS-C汽车的召回则是由于部分车辆副驾驶席空气囊气体发生器(膨胀装置),因充填点爆火药的设备在异常停止过程中供应商生产作业员处理不当,可能存在未正确充填点爆火药的情况,导致空气囊在工作时可能无法正常展开,存在安全隐患。丰田汽车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合格的副驾驶席空气囊,以消除安全隐患。

丰田、雷克萨斯因为高田气囊安全隐患,几次发起召回,目前是否已将存有安全隐患的车辆全部召回成为消费者心中疑问,中车网采访了雷克萨斯公关室室长杨琳,截止截稿前未收到其回复。

丰田汽车并不是第一个因高田气囊问题而召回的汽车品牌。自2014年起,高田气囊频频发生安全问题,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正式对高田公司所生产的气囊进行调查。2015年,高田公司承认了其安全气囊存在隐患,并支付了2亿美元处罚金。

中车网采访了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市场营销公关部部长牛煜、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市场营销公关部室长谢辉,但截止截稿前并未收到回复。

“死亡”气囊引起全球恐慌

2009年,美国一位18岁的女孩开着装有高田气囊的雅阁发生了车祸,气囊弹出时一个金属片划破女孩颈动脉,女孩失血而亡。2010年,本田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召回安全气囊存在缺陷汽车共437,763辆。自此,高田气囊安全隐患在全球范围蔓延开来。

2014年,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将停售约3.3万辆2013至2014年款雪佛兰科鲁兹,因为这部分车辆采用的是日本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据美国当局统计,2013年至2014年,因高田气囊安全问题召回的车辆总数达到了780万辆,召回的汽车品牌包含了宝马、通用、福特、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斯巴鲁、丰田等等,全球知名汽车品牌都因高田气囊召回。

2018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强制要求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召回安装了日本高田公司所产问题安全气囊的汽车,共计大约230万辆。高田气囊的召回是澳大利亚迄今规模最大的汽车召回。

2014年高田气囊安全问题在中国集中爆发。2018年,东风日产因安装高田气囊召回了2003年6月2日至2008年4月23日生产的部分阳光、蓝鸟、天籁汽车,共计274,886辆。据数据显示,在中国高田气囊事件涉及至少38家车企,几乎所有车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26家生产者累计实施召回超过100次,涉及车型超过100款,数量达到1,887万辆。高田气囊掀起了全球汽车市场的“死亡”恐慌。

高田破产后仍“阴魂不散”

2017年的6月26日,高田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6月25日,高田在美国子公司就已经申请了破产保护,负债金额已经达到100亿美元。高田公司破产是日本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产案。2018年4月12日,均胜电子以15.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高田公司。

尽管高田公司已经破产,安全气囊所带来的阴霾不散。2019年上半年,因“死亡”气囊召回的车辆67.42万辆,宝马、丰田、特斯拉、法拉利等大型车型车企。7月份以后,因高田气囊在中国汽车召回案就有6起,涉及车辆74.84万辆,奔驰、丰田和本田成为召回主力军。

高田气囊作为全球三大安全气囊公司(三大公司分别是:奥托立夫、美国天合、高田)之一。在中国市场,高田、奥托立夫以及天合占据了80%以上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高田气囊破产前,在全球汽车气囊市场市占率最高时可达到20%,是全球排名第二的气囊供应商,日系车的装配率极高,其次是德系车、美系车。

高田公司爆发安全事故后,大多与高田公司合作的整车车企都选择了更换气囊供应商。据悉气囊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车同步开发,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研发匹配时间;二是逆向开发,根据上市车型数据开发替换产品,需要八个与的时间。

《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社副社长刘杨对中车网表示:“高田气囊当初是以极低的市场价格,以及相对可靠的产品抢占了安全气囊市场。当高田出事之后,车企很难更换供应商,更换气囊技术含量较高,其技术人员较少。高田气囊之所以在破产后还在召回,也是因为气囊更换复杂性造成的。”

高度捆绑,利益链格局未打破

在高田公司破产之后,全球的气囊供应商格局仍未改变,奥托立夫、美国天合气囊供应商是高田破产后的受益者,但全球知名的气囊供应商依然是这几家传统气囊企业,并没有新兴企业入局气囊供应商。《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社副社长刘杨表示:“高田破产后,气囊供应链的格局没有改变。”

高田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主要的原因是供应链太过封闭,全球顶尖的供应商垄断汽车市场,把握这零部件配置市场,形成了与主机厂捆绑的格局,而这些供应商由于格局渐渐封闭,滋生了品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不作为。资深汽车行业观察人士潘磊表示:“类似于高田气囊这种顶级的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在长期的合作中,和主机厂形成了高度的利益捆绑,旱涝保收,缺乏竞争,所以容易滋生品质懈怠的情绪。”

在高田出事前后,主要占据中国汽车气囊市场的供应商以外资企业为主。像吉利等自主品牌配备的都是高田气囊。中国自主气囊企业在成本、技术和品牌方面都不具有优势,气囊供应的主导权还是在汽车主机厂手上。

日系零部件企业和日系车企的特殊关系,主要源于他们长期以互相参股的形式。这与美国零部件企业、中国零部件企业都不同,美国零部件企业通常依靠公开竞标的形式,实现对整车厂零部件的供应。

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松下EVENERGY是由丰田汽车和松下电池各持股80.5%和19.5%的新能源公司。这种零部件和整车厂在股权和零部件供应体系的紧密结合,直接联动多方利益。

上述观察人士表示:“这也跟日系车常见的供应链的封闭性有关。日系车的供应链体系喜欢抱团,不相信体系外的供应商,导致主机厂缺乏监督,催生了品质丑闻。”

从目前的零部件供应商格局来看,几大零部件巨头仍保持着原有格局,新兴零部件供应商无法跻身进入原有格局。上述观察人士还表示:“这些零部件巨头在垄断细分行业市场的同时,还想法设法打击竞争对手,排除异己,事实上通过垄断阻碍了行业的创新空间,导致技术滞后,出现重大安全隐患。”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下行,自主零部件供应商也面临着生死存亡。国威科技破产危机,揭开了自主供应商目前的生存现状。资深汽车分析师孙木子表示:“近几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全球的供应链里面是在上升,中国汽车零部件商以其低成本的优势,以及对于外资供应商的收购完成了全球市占率上升。新兴的技术使得中国供应商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对于全球供应链的格局形成,中车网采访了法雷奥CTO顾建明,他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原文作者:张媛媛
编辑: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