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厂为纯电车型做准备”

6 月 15 日,据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 372 批)显示,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已正式获批纯电动乘用车(含增程式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据称,北京绿色智能工厂将于年内投产。

理想北京顺义工厂前身为北京现代工厂,在2021年10月动工改造,总投资超过60亿元。据介绍,这是理想汽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基于自身产能布局,对整车生产主体进行整合优化。理想汽车称将视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理想汽车自身的发展节奏持续推进生产布局计划。

理想北京工厂生产资质的获批,完成了理想纯电路径实现的关键一环。此前,理想已发布“双能战略”、5款高压纯电车型的产品布局、高压纯电解决方案,并和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将首搭4C麒麟电池。

今年5月份,理想汽车总裁兼总工程师马东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工厂会为纯电车型生产做准备,计划产能为10万台/年。后续我们会配合更多车型的发布和订单需求,优化产线配置。”

目前,常州工厂是理想汽车最主要的制造基地,年产量约为10万辆。理想正在积极扩大产能,除北京顺义工厂外,去年1月,理想汽车全资子公司还以4.3亿元摘得重庆市两江新区一宗准入产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用地,以建造理想汽车的第三座生产基地。据悉,重庆基地将于2025年建成。

常州理想汽车有限公司 - 公共建筑-案例中心 - 江苏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年初的供应目标,有点低了”

新工厂的年内投产显然呼应着理想的供应需求。5月第4周理想发布周销量时,理想创始人李想在其个人微博表示,“连续三周1000辆/天已经站稳,接下来主要任务是提升供应链的供应量,因为年初的供应目标设定的有点低了。”

进入2023年以来,理想的交付成绩呈现出持续增长状态。第一季度理想共计交付52584辆新车,同比增长65.8%,实现单季交付最佳成绩。期内营收187.9亿元,同比增长96.5%;实现净利润9.34亿元,首次转正。理想就此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后,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品牌。

今年5月,理想汽车共交付新车2.83万辆,同比增长146%,这已经是理想汽车连续第三个月交付超2万辆。“5月理想汽车的营业收入(含增值税)超过了100亿元,这是公司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百亿级的月收入,也为2023年突破1000亿元的营业收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想说。

6月13日,理想汽车再度披露周销量,2023年第24周(6.05~6.11),理想汽车的周销量为0.84万辆。截至6月11日,理想汽车本月销量已达1.19万辆。照此看来,李想在此前的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出的“6月份实现单月交付3万辆”的目标有望实现。

近日李想再次表示,凭借着纯电车型以及明年交付的理想L6,理想目标在2024年实现总销量超过BBA。星展证券预计,2022~2024年,理想汽车总交付量有望实现约70%的年增速。

这样的成绩让人险些忘了理想还有过去年8月时月销4000的“谷底”。对于理想交付量成绩的进步,李想在13日发文表示得益于与问界M7竞争中对华为的学习。

 

“没关系,我会学习”

“打垮”了理想ONE的是不是问界M7还尚存争议,但学习华为却是实实在在的。李想表示,2022年9月底,理想开始全面学习华为,并尽快升级为矩阵型组织。

此后,通过与BBA和其他新势力品牌的“攻守交战”,理想把获客成本降低到了商场店的1/5,上海和北京两地的销量持续提升;全国客流转化率提升了三倍,销售人均达到了11辆/月。同时,理想调整了产品决策方案,针对智能电动车的特殊周期模式,对IPD流程进行一轮优化。在此之前,理想连EOP(生产结束)流程都未建立。

奇怪的是,进入2023年以来,问界的销量大幅下滑,远不及去年月交付量过万的情形,5月AITO问界交付量共计5629辆,仅为理想的零头,为何时至今日理想仍以问界为对手?

有观点认为,问界不可怕,但问界背后的华为很可怕。华为曾多次制造“后发先至”的传奇,曾经华为也曾宣称不造手机、不做公有云,但现在华为的手机业务和华为云均处在业界头部地位。不造车,是否也只是华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呢?

况且,即使华为自己不涉足汽车“生产”,以合作主机厂为摇篮,华为已将自己在汽车产业的野心尽数释放于问界品牌。6月11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的转移公告显示,21个“问界”商标转让申请已被核准,受让方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对于“问界”品牌收归华为,华为方面表示有多个车厂和华为智选车模式合作,包括奇瑞、北汽、江淮等,“多品牌加入不便于统一营销管理,因此希望有一个‘生态品牌’作为共同的元素存在。”其与其他车厂的合作成果也正在逼近,近日,奇瑞汽车CEO尹同跃透露,与华为的合作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亮相。

而在这个华为主导打造的新品牌上,处处可见对理想的“学习”。李想自曝“打残”理想ONE的问界M7从定位、定价到动力模式都有理想的影子,华为似乎正在试图复刻理想的成功路径。余承东也曾公开表示,“感谢李想开拓探索增程模式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

有趣的是,华为凭借学习理想使问界强势插入汽车市场,成为“最快达成10万辆整车下线的品牌”,理想则凭借学习华为给公司组织管理补了一课,站在了新势力车企的巅峰。在问界归属华为并来势汹汹的当下,李想的发文或许也是一种回应——且攻且守,相较相长。

原文作者:宋路芳菲
编辑:宋路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