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宝马与长城在德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各出资50%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光束”,并落户连云港。新厂预计年产量将达到16万辆。

宝马目前在华新能源现状

宝马在豪华品牌中对新能源的嗅觉不可谓不快,在豪华品牌中率先量产了i3以及i8两款纯电动车。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两款车更多的是宝马的炫技,各种高科技的加持使两车的售价并不亲民,因而并不是为了销量而存在。然而即使是这样,宝马i3依旧在华取得了不俗的销量,在今年上半年5系新能源也完成了换代,不到50万的售价,比上一代5系新能源足足降低了近20万,这也大大促进了5系新能源在送牌城市的销量,近日还与华晨达成协议,将在华量产全新宝马iX3,并在2020年实现国产返销国外,这同时也是豪华品牌中率先达成合作意向并计划投产的车型。如果i3和i8是宝马在炫技,那么5系LE和iX3就是宝马打出的重拳,最重要的是已经尝到5系新能源甜头的宝马,会在iX3的定价上给出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值得期待。

光束不等于宝马电动

10号宝马与长城达成了合作协议,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光束”,这不是国外大厂第一次与国内车企在新能源项目上的合作了,江淮和大众再此前就已成立了国内第三家大众,江淮大众,同时也是第一家合资新能源公司,但是宝马此番在豪华品牌中也是第一个建立新能源合作项目的,此次成立的新能源车企,“光束”主要是以生产新能源汽车为主,辅以电池研发等配套项目。笔者比较好奇的是,未来“光束”汽车到底会生产什么车型?是以现有车型加电池试水?还是重新制作新能源平台?光束的定位是什么?是以宝马车型为平台还是以长城为平台?这些在此次的合作协议上我们都不得而至。不过我们可以从江淮和大众的合作中推测一下,笔者原本认为,江淮大众的新车会在大众全新的MEB电动车平台上试水生产新车,笔者十分期待在MEB平台上的首款车型会是什么样子,然而事实却与理想相去甚远,江淮大众的首款车型思皓让人大跌眼镜,竟是一辆IEV7S的换标车,连内饰都没有进行修改。这不禁让人联想,难道江淮大众只是江淮为自己的电动车镀上一层合资的金吗?同样的情况现在也适用于长城旗下的电动车品牌欧拉,在屡次融资后,欧拉iQ终于有了量产的消息。不难看出,长城在SUV车型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选择豪赌新能源,笔者认为,此番与宝马的合作更倾向于生产以长城现有平台车型开发的系能源车,不排除光束与欧拉合作开发新的电动平台借以提振欧拉的销量,毕竟光束新厂的产能只有16万辆。

投资比例为五五开

1.投资比例中的端倪

从10号的协议来看,目前长城与宝马的持股比例为50:50,这不同于以往外资车企在华投资的模式,以往的经验是外资车企出技术中资出市场出劳动力,投资比例也通常是中资高于外资,所以并不是通常人们印象里的外资股份在合资企业里说了算,这也是奥迪急于与上汽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持股比例对等的情况下,不难看出宝马想在“光束”中谋求平等的话语权。

2.宝马长城各取所需

笔者认为,宝马现阶段想通过与长城的合作解决如下问题:

一、解决MINI品牌在华销量持续下降,通过电气化生产解决成本问题,并借助此次合作解决工厂,资金等问题。

二、成立新的新能源合资品牌,给予华晨更多压力,争取更多话语权,并借机分摊成本。

三、通过与长城的合作,建立新的合资品牌,能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及营收。

四、 共同探求研发新能源材料电池技术的研发,分摊研发费用。所以认为“光束”就是国产的电动宝马的小伙伴们可以持币观望一阵,笔者更倾向于华晨为宝马在华生产纯正的国产电动宝马。希望宝马广告里的那句,电能驱动现已到来,能够早日到来吧,毕竟有许多小伙伴现在对电动宝马翘首以盼呢。

 

而长城又想借助宝马完成以下愿景:

一、通过与宝马的合作提升品牌形象,增加长城品牌影响力。

二、通过合资办厂的方式,获得部分宝马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共同开发共同制造。

三、为旗下电动品牌欧拉找到了一个可靠的背书,未来不排除与宝马共同研发平台的可能

  所以认为“光束”就是国产的电动宝马的小伙伴们可以持币观望一阵,笔者更倾向于华晨为宝马在华生产纯正的国产电动宝马。希望宝马广告里的那句,电能驱动现已到来,能够早日到来吧,毕竟有许多小伙伴现在对电动宝马翘首以盼呢。

 

关于MINI国产化

  2017年有33105辆MINI交付到中国客户手中,在华销量环比下降5%,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客户以大为美的需求越加凸显,在大城市消费观念转变所增加的客户也难以抵消中国庞大的客户体量所来销量上的冲击,因此早在去年2月宝马和长城就达成合作意向有意国产化MINI。但是在10号的协议中,MINI国产化并不是主角,宝马此举可以理解为MINI的国产化优先度要低于“光束”投产的优先级,顺便安抚了一下华晨的情绪。然而仔细推敲可以发现,“光束”所在的连云港生产基地,是新能源生产基地,从发言稿的措辞中透露出,该基地不生产宝马的新能源车,而是生产电气化的MINI,据中车网获悉,该基地的年产量在16万辆左右,如果只单一生产一种车型,这个产量明显过剩,那么如果每年3万辆的电动MINI在这里被国产也就说得通了,甚至还可能有余量生产部分欧拉车型。

原文作者:韩孟泽
编辑:王海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