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北京奥运会已经胜利召开一周年,会虽然开完了,但它的影响却是持续长久的,就像金牌的光辉熠熠闪耀。为了抢食奥运蛋糕,期间国内外的汽车厂商纷纷制定了“奥运营销”策略,上演得如火如荼,一年之后我们再来总结,它们当时的相关营销活动是否得力,有无收获,奥运会结束后它们还有没有动静呢?
由于大众汽车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独家汽车商赞助权,在中国这个潜力最大的市场上(如今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最大),不甘心的其他厂商上演了一场光怪陆离的“奥运营销”混战,分食大众汽车百忙中顾及不到的奥运大餐。于是,便有了打着奥运旗号组织的各种活动,有了挤破头的打奥运会擦边球的行为,很多厂商趁势推出了一些所谓的奥运车型。我们不敢否认它们是在真心支持中国奥运,并因此应该感谢它们,但也反映了奥运盛世下汽车厂商在决策时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景观。
首先是准备不足。大众汽车赞助奥运会的消息公布比较早(会前四年),可能由于竞争的关系,其他品牌厂商似乎没有意识到再去跟大众一较高下,普遍缺少充分的准备,没有做出系统的完美的应对奥运的营销方案,导致大家临阵慌乱,不得不跟随仿效别人,缺乏创意。比如组织车主到北京为奥运加油,推出奥运车,邀请奥运冠军做代言(所谓金牌营销),等等,几乎完全是跟风行为。奥运会的前前后后,广大汽车厂商没有像大众汽车那样拿出一套值得称道的营销规划,对风险的控制,对取得的效果也缺少估计。
奥运会是大众汽车赞助不假,但也是“大众”国民的,全体汽车厂商热情参与合情合理,因此很大程度上国内的所谓汽车营销带有义务的性质——当然这是必须的,在这种场合也是适宜的,不过对于以获取最大利益的企业来讲,奥运时期下的折腾徒然损耗了气力,却没有获得预期的可观效果。
奥运车的命运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用产品来宣传奥运并借机推广自己是聪明的做法,这些奥运车型都在车身上做上了值得纪念的标记,其内容无非是给消费者以最大的实惠,比如价格让利,比如配置增加,比如丰富服务,或者就是在车上喷涂一些色彩图案,不过这是所有厂商都做的事情,很难显现出个别企业的特别。奇瑞的奥运五娃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实际销售情况怎样呢?说到奇瑞不得不提自主品牌,奥运会在自家地盘召开而缺少本土企业的身影不是羞辱也是一种缺憾,至少在提高国际品牌形象上,我们没有把握好机会,尽管那时候许多海外媒体都希望能看到它们能有所行动和表现。
名和利不可兼得,至少是不可同时获得。奥运营销在奥运期间获得了名,提高了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关注,但不要期望立刻取得在销量上的重大突破。这是个慢热过程。毕竟在奥运期间,大家一哄而上,很难能够让自己的销量有所改变,此时露露面不至于被遗忘就足够了。而且在2008年的非常时期,所有的汽车厂商都不是赢家,车市的突然萎靡令大家措手不及。
当然,即使是大众汽车也没有在当年取得特别优异的成绩,全球增长1.3%,在中国的增速只有12.5%,而前两年的增长速度则是现在的两倍。不过,大众汽车在中国以奥运会为转折点开始重新呈现上升势头,正在逐渐摆脱停滞不前的疲软之态,带给人们一股新鲜空气,2009年已经全面发力。
这对其他品牌厂商来说很有指导意义,大众汽车采取奥运营销的效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不断释放,它做的是一件利在千秋的事业,而不只是为了增加几十万的销量。同样成功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举出现代汽车成为2004年奥运会合作伙伴的案例。不仅仅是在汽车领域,其他赞助奥运会的企业也获得了一次快速提升的机遇,其品牌形象、行业地位、产品销售能力等不断飞升,从长远来看这种奥运动力还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如今距离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过去了整整一年,检点国内的汽车厂商,以奥运为卖点或者噱头的营销举措大都偃旗息鼓了,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奥运会对中国的影响可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汽车厂商也不应该匆然告别奥运,相反,如果把奥运营销坚持下去,把奥运精神贯彻下去,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无害的,从长远来看还值得投资。毕竟奥运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几十年一遇的盛事,而且喧嚣躁动过后,人们更加理性理智,这时候才能显现出奥运营销的持久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