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对于全球汽车界来说可谓风起云涌,精彩程度不亚于好莱坞大片!昔日全球“汽车首领”通用公司壮士断臂之后选择精装上阵重新起步,一直春风得意的丰田却遭遇数十年来的首次困境,称霸全球15%市场的雄心被迫收敛,相比较而言,长期稳步向上步步为营的大众汽车则在收购保时捷之后终于成就为拥有10大品牌的巨无霸级汽车集团,巩固欧洲、亚太扩张,大众已经直指称雄全球市场的终极目标……

当下的中国市场不仅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关系到大众称霸全球战略成败的关键区域。大众集团在中国分设了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两个基地,很明显,南北大众这俩“孩子”各自发展的道路有点大相径庭的味道,而路数不同的背后究竟是南辕北辙还是齐心合力,值得品味——

境况:南北大众长幼待遇不相同

一汽-大众是大众在中国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中国家庭一样,小一点的孩子往往更得宠爱。不谈大众的豪华品牌奥迪落户一汽-大众的事实,即使是大众品牌产品,一汽-大众明显受到优待:从90年代引进捷达开始,一汽-大众生产的车型就与大众整个产品线保持相对的同步,大众方面把A级车销售主力产品宝来Bora、高尔夫Golf,甚至当时最新的PQ35产品开迪、速腾落户一汽-大众,而大众同步的B级车型帕萨特B6则是以迈腾的名义放到一汽-大众,而最新的PQ36平台的第六代高尔夫业已落户长春。一汽-大众几乎成为大众主流车型的陈列室。

相比之下,上海大众虽然是大众品牌在中国的大儿子,但实际上却更像旁系后裔。从1984年引进桑塔纳开始,上海大众在车型引进方面的步伐明显慢于一汽-大众,桑塔纳在国内销售了数百万台之巨,但除了细节的修改,整车几乎与20多年前没有区别,同期甚至更年轻的捷达在引入国内后则几经修改;桑塔纳的后续车型2000型也还是巴西特有的产品,根本不是大众的主流车型,直到21世纪初帕萨特B5和POLO进入国内,上海大众才总算有了新品。PQ35平台的轿车车型上海大众也只拿到斯柯达品牌的Octavia才弥补了缺憾,比一汽-大众足足晚了3年。

市场表现:营销短板让受宠的宝贝不能早当家

仅从大众在两个孩子身上的投入来看,一汽-大众的产品都是原汁原味的德国货,理应在市场上明显占据主动,但要真正成为市场上的赢家却是产品+营销的综合结果,而中国市场的综合考验下,由于市场营销的短板,受到中国消费者宠爱的却并非原汁原味的一汽-大众车型。

营销的成败有时候是决定性的。拿全球销量2500万辆的高尔夫来说,第四代高尔夫落户一汽-大众后遭遇“滑铁卢”,月销仅数百台让德国人看不懂了,最终黯然谢幕直接跨到6代再战江湖,但对新车的前途也是众说纷纭;迈腾秉承德国大众六代帕萨特的衣钵,造型时尚、技术先进,但上市以来销量最好的时候不过7000,而相比之下,上海大众帕萨特B5的本土改款帕萨特领驭,不仅长期位列同级车前三甲,销量更是屡破万辆;再看新一代A级车的销量差异,一汽-大众PQ35平台的速腾上市多年才实现月效万台的夙愿,而上海大众的PQ34平台Lavida朗逸上市一年已经销量过10万,近4个月以来每月销量都超过1万台大关。营销上的加分,为上海大众长期占据销量排行榜前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兄弟的一汽-大众树立了奋斗目标。

未来展望:上海大众营销实践深刻影响大众中国战略

南北大众的不同路数,包括对新车资源的“争夺”,确实让德国大众方面挠头,但从积极的一面看,南北大众不同发展道路为也让德国大众提供了不同的实验样本,上海大众的本土化营销策略和耀眼成果足以让德国大众重新思考其中国战略。

一直奉行本土研发并引入大众全球资源的上海大众多年来通过改进原有车型,升级原来的设计使之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加上更加顾及中国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思路,不仅总销量一直保持国内前三甲,其新车型也迅速担负重任,以朗逸为例,首次涉足A级轿车市场的上海大众推出朗逸一年就收获超过10万的销量,朗逸也迅速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A级车市场的佼佼者;再看同样不断改进的帕萨特领驭,当年帕萨特B5被加长后引进国内,新领驭保留空间优势基础上果断融入3G时尚,充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对商务和私人座驾的需求双面性,新领驭上市后仍保持了在同级车中的强势地位,风头甚至盖过以最新技术为卖点但空间劣势明显的迈腾!很明显,上海大众似乎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上海大众的市场实践和成功经验说明:“优秀的产品+出色的营销+适时的变通=有效的成长”,而新宝来的成功推出则可以看出德国大众已经开始吸取经验教训,并有意在中国推广上海大众的成功模式,因为这一模式屡试不爽之后,大众已经意识到,简单的引进同步产品未必能受中国消费者的待见,高尔夫、迈腾等反面例子已经足够多了,未来,推出更多体现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新品、采用更多适合中国本土思维的营销手段才是大众在中国彻底座稳头把交椅的保证,有了中国的头把交椅,制霸全球的道路就平坦多了。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