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美国汽车企业遭遇毁灭性打击,经营举步维艰,中国车企却上演了一场“不差钱”行动,纷纷走出海外,抱起现金搞收购或兼并。许多中国车企认为,此时入场抄底,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借助这些国际名牌开拓国际市场,实在是一笔小投入大产出的交易。海外并购确实是“风光无限”,但对于国内车企来说,这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大规模收购是否会影响中国车企的“消化”?……中国车企海外之路需要冷静思考。
  
  思考1
  核心技术能消化吗?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本来希望通过海外收购品牌资产、技术平台及打包购买核心零部件等方式来提升汽车制造业的技术含量。然而,经历了30年后,国内车企仍未掌握核心的经验与实力,我们仍须借助国外的零部件配套商来支撑产品的发展。
  汽车专家贾新光表示,国内车企光凭牙好,大规模吃进来还不行的,牙好还需胃口好,否则无法完全消化相关的技术,这一做法的后果可能会导致自主品牌技术研发后继乏力,部分核心技术继续受制于人,并将利润让给了外资厂商。

  思考2
  国外大品牌能驾驭吗?

  中国企业在管理方面也不具备相匹配的条件。跨国并购中走在前列的车企,在整车企业管理方面还是依靠合资公司的外资方。收购全球性公司,我们不仅在业务层面不太熟悉,在企业文化和当地市场文化、劳资关系和法律架构方面也如盲人摸象。如果贸然接手,短暂的光鲜之后就要面临“蛇吞象”的消化不良的痛苦。此外,汽车文化和品牌意识无甚积累的中国汽车市场,很难寻觅到一些对海外品牌熟稔的汽车人去驾驭具有积淀和历史感的大品牌。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车企也会像其他走出去的企业一样面临诸多问题。同时,内地车企收购国外知名企业,在销售网络及公司运营的管理方面存在难度。

  思考3
  只有收购一条路吗?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出现了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新格局,产业技术联盟形成,新能源汽车起步,兼并重组取得重要突破。同时,汽车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也成为汽车业界积极探索的问题。专家认为,提升中国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则是实现汽车产业升级的路径之一。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凤英则认为,中国汽车要想真正建立起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是靠单纯地卖多少车或销量增长,而是要看有无附加值。增加附加值就要靠提升产品品质,进而提升品牌,这样才能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走出去搞收购,仅仅是中国车企融入全球市场的出路之一。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