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来华十多年间,奥迪掘金不少。在本届上海车展中,奥迪更是携带其全线产品上阵,以此来彰显其在中国“丰满的形象”。不过这种依赖,与欧洲车市持续低迷的状况相比,多少显得有些被动。对于中国未来的市场,奥迪仍然持续看好,不过笔者认为,未来中国车市将面临更多元化的变革结构,对此,与其加码,不如谨慎变革,施行更多实实在在的措施。

主动开拓还是被动平衡

作为大众旗下最盈利的品牌,奥迪的表现,最能说明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奥迪更多的是被动的寻求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在欧洲的战场上,几年来,奥迪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北美市场奥迪也并非中流砥柱之品牌,这不得不更多的依靠处于豪华车领头羊的中国市场。

在欧洲市场,今年3月份同比下滑3.2%的销量,在车型的投放上,奥迪为中国市场引入的车辆已经是奥迪原有的R\RS系列,虽然本次车展有5款亚洲首发,但国产化也仅有Q3一款。同时,奥迪仍然认为中国市场是个大蛋糕。在扩张的过程中,采取了继续“抬高身价”的方式,引入R\RS级别的高端车型,但实际上,无论在欧洲还是在国内,卖的最好的都多是普普通通的走量车型A4\A6\Q5系列,这种变革方式,更多的像一场秀,繁华过后,落寞而生。

奥迪的“理想”发展速度

除了上述奥迪的激进措施之外,产业下游也体现奥迪对中国市场是多么期待。按照奥迪的计划,截止到2015年,在华经销商店数量将从不足300个增长一倍到500个,这意味着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每年都需要增加将近70家经销商,这样密集的终端建设,能否有足够的销量保证,和市场容量,目前无法给出定论。

【密集的终端,能否有效的最大限度发挥功能?】

而这个速度与大众集团整体要在2015年前后达到3000家店(大众、奥迪、斯柯达品牌)相辅相成,几乎密集覆盖了整个中国,但此举必定刺激竞争对手同样加快网络布局,均摊到每家店面的实际收益,或许反而会降低。

此外,奥迪的扩张,在大众内部对其他子品牌也有内部矛盾。比如大众和奥迪本身就有很多车型定位存在竞争关系;奥迪所倚重的通过RS车系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与兰博基尼以及其他豪车品牌的正面冲突。

可见,中国市场容量和奥迪的定位将共同影响奥迪达成理想的速度,但事情真的那么容易吗?

中国非蛋糕 加码需谨慎

从各方面看,中国市场已经越来越不是蛋糕了,反而更像是红海战场。政策上,公务车市场、政策导向都在支持自主品牌、中小排量以及节能环保,这与奥迪“豪华”的身份、大排量以及RS系列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业上,越来越多的车企引入更多的车型,拉低了车辆的平均价格,这与奥迪希望能减少与定价能力较强的其他豪华品牌差距的愿景相左,这为奥迪自身的定位带来的困难:太高,则市场难以接受,太低,则产生“没能和宝马奔驰”卖的一样贵的心态。

此外,市场空间上,早已经过了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品牌和消费者理性消费的普及,高端豪华车市场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中国市场的的容量增长能否跟得上奥迪扩产建厂的冲动,还很难讲。这就留给了奥迪一个艰难的选择:扩张,面临高库存风险,不扩张,面临报表上增长数字的制约。

对此,奥迪与其继续被动加码,不如撇开虚拟的数字和处于未来的愿景,踏实解决眼前的问题。例如其DSG\车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以及在本土化研发中,真正的将核心技术拿出来为合资车型加码,而不是习惯于“一改了之”;不追求一年比一年高的增长率,而扎扎实实干好二三线城市的工作;不过于追求品牌形象,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性价比合适的车型……

因此,在奥迪寻求扩张的时候,更应该清楚,中国不可能永远是蛋糕,激进扩张背后也同样埋藏着风险。(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