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的流量争夺战,已经进入白炽化。

9月28日,改款凯迪拉克XT5的上市和马自达的纯电车型EZ6预售正式为9月份的新车发布画上了句号。根据不完全统计,9月份车圈有近45款新车或上市或亮相,平均每一天就有1.5个新车发布会,产品涵盖了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从轿车到SUV到皮卡,从燃油车到插混到纯电,一应俱全。

在即将进入第四季度冲销量的时刻,各大车企都铆足了干劲,期待用发布新产品刺激市场,为品牌赢得流量。

这也意味着,从去年各车企高管集体入驻社交平台,到今年周鸿祎直播卖车、雷军下场直播“亲自开车门”,再到高管下场直播后,汽车行业的流量战再次升级。

在汽车市场急剧变化,淘汰赛紧锣密鼓进行的背景下,没有人再敢“默默无闻”,抓住“流量”似乎成为当下车企的“决胜秘籍”。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场流量争夺中,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一拥而上,部分国企、合资却尚在状况外。

争夺流量高地

流量在汽车圈从不是一个新鲜词,从马斯克涉足电动汽车领域开始,流量就伴随而至,为特斯拉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红利。紧随其后的是中国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的李斌、李想、何小鹏,个人IP都为其品牌带来了不可言喻的影响。

在近两年,车企打造个人IP成为一股新潮流。传统车企和它们的创二代高管纷纷下场,如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岚图汽车CEO卢放、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等。

在这一时期入场的高管大部分有一定的互联网经验,他们更容易打造社交网感,制造更有热度的话题。有时候,他们之间也会争锋相对,登上微博热搜,如李瑞峰与李想多次隔空互讽、何小鹏对自动驾驶的看法、刘涛的多次“碰辞”友商等。

此时,车企似乎看到了一条快速提升热度,寻找存在感的“捷径”。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车企高管下场,2023年6月13日,长城汽车18名高管团队集体入驻微博;7月中旬,极氪品牌旗下三位高管入驻微博,上汽通用五菱亦有数位高管开通账号;2024年4月28日,阿维塔12位高管集体入驻微博;5月15日,广汽系自主、合资品牌多位高管组团开设个人新媒体账号;5月27日,比亚迪总经理团队集体入驻抖音......

在流量为王的新能源时代,几乎人人都卯足了劲儿。而这一流量争夺战在周鸿祎的一场直播卖车,雷军的下场直播“亲自开车门”后到达了一个新高度。

当所有车企都渴望被消费者看到,迫切寻求流量,寻找曝光量时,高管已经“不够用”了,才有了传统的“四老汉”(尹同跃、李书福、朱华荣、魏建军)亲自下场,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故事。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就直言不讳地表达对雷军的赞美,“你让传统的汽车产业在迅速发生变化,现在好多事情我都在向你学习”。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也在直播中坦言,“向余承东学习,向雷军学习,亲自去讲解、去介绍,这也是逼着我这六十多岁的老汉,大家都出来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流量是有限资源,你不去追逐流量,它就会流向竞争对手。

回过头来看不难发现,在这场流量争夺战中,除了造车新势力动作不断外,自主品牌甚至国企都一拥而上,试图争夺流量的“制高点”,但合资品牌似乎并不为所动,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存在这场流量盛宴的“围墙”外。

如今,这场流量争夺战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

先争流量,才有市场

在汽车价格战硝烟弥漫,“内卷”无处不在的纷杂市场环境下,谁能率先突出重围?车企该何去何从?现在有了具象的答案:发布会。

“发布会已经跑不过来了。”已经成为当下汽车媒体人的共识。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上市的新车不难发现,奇瑞、吉利、长安、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已经到了月月有新车,几乎周周发布会的快节奏。

一位自主品牌高管告诉中车网:“现在的市场太卷了,竞争也太激烈了,车企只能先‘吆喝’起来占个‘人场’,才能在市场中不被‘淹没’。场子热起来,才有可能转化为‘钱场’,场子都没热起来,谁记得你是谁。”

听起来很残酷,但却成为了当前汽车市场的现状,这也不得不倒逼着车企转变营销策略:保持“场子热度”,高管亲自下场直播带货试图近距离贴近消费者,为品牌赢得更多声量。

但也并非是所有车企都能做到的。从上述提到的品牌不难看出,民营车企占据较大比例。国企和合资车企,鲜有能跟上节奏。

“民营企业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对于言行的限制程度不高,在营销创新上拥有更高的自主权;国企受体制束缚程度较深,会被一些条令所限制。”有国营车企高管表示。

也有国企品牌高管坦言“和领导风格有关系”。相较之下,在这场流量争夺战中,合资品牌的身影似乎更少见,这与车企自身性质脱离不开关系。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营车企和合资车企因为内部架构复杂,执行时间冗长,且企业高管多数采用轮岗制度,通常一个指令下达还未来得及进行体系化实现就将面临任期结束。其次,合资品牌大多有他们引以为傲的体系力,并借此来回避新生事物,少有企业需要额外付出精力的另一层传播声音。

在汽车行业的纷杂和喧闹中,要先占得消费者心智才能谈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这个拼速度、充满变数的时代,营销不仅考验车企对市场的敏锐反应,更要求车企触达用户需求,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汽车行业的大变革正在考验着每一个车企在面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这场转型运动中,有人摸着石头过河,也有人披荆斩棘走出花路,更不乏原地踏步者。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

 

原文作者:Aries
编辑: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