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大肆宣扬在韩国本土销量破1500万辆,一面是国内最新销量查阅无果,国外的起亚正在不断向好,国内的起亚在被抛弃的边缘。
为什么这么说?根据起亚公司发布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其在华合资公司悦达起亚负债总额达到了2.28万亿韩元(约121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为2.1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3亿元)。按此计算,悦达起亚已经资不抵债,资产负债率达到107.3%。
作为参考,此前宣布破产的北京宝沃负债率为133.5%,而刚被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的广汽菲克为110.8%。悦达起亚会是下一个吗?很难说不会。
起亚在华兴衰史
20年前,由中国的东风集团和悦达公司,以及来自韩国的起亚三方组建的东风悦达起亚正式成立,6年后该公司正式走向正轨。
数据显示,自2009年开始,东风悦达起亚的销量就一路冲高,从24.13万辆飙升到了65万辆,并跻身2016年合资品牌销量榜单前十名、中国乘用车企销量排名中位列第十一名。

经历了短暂的高光时刻后,起亚的衰退也是极为迅速的。
从年销65万辆下滑到24.9万辆,东风悦达起亚只用了4年时间。2021年,其销量仅剩下16.34万辆。而按照今年起亚1-10月累计销量78462辆,同比下滑41.13%来看,很难突破10万辆大关。
销量的不济加之今年1月份,合作伙伴东风的退出,这家合资公司的境遇变得更加举步维艰。从曾经的风光无几到现在的徘徊在市场边缘,背后是起亚的几次战略性失误。
起亚不懂中国市场
悦达起亚的第一个失误是性价比“失灵”。过去,起亚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凭借的是高性价比优势。“国产车的价格,合资车的配置”,让起亚分到了中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红利。但随着原本定位更低的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力和品牌的一路上攻,定位更高的日系车,凭借产品力稳固了市场地位,起亚的性价比优势逐渐失效。
悦达起亚的第二个失误是频繁的人事变更。在2017年销量开始下滑时,起亚迷信“换帅如换刀”的玄学,5年内换了5任总经理,其中2019年还首次引入中国籍总经理李峰,以迎合中国市场,但也仅维持了18个月的时间。2021年3月,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对外宣布:副总裁兼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李峰,不再担任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由韩国人柳昌昇接任这一职位。
事实上,在李峰执掌起亚的18个月里,东风悦达起亚其实还是小有成效的。虽然销量表现不明显,但凯酷的引入以及对于起亚品牌的重新定位,都让东风悦达起亚有机会重回正轨。
只不过,着急让东风悦达起亚“颠覆”的韩国领导称却没有耐心等待,没有给予李峰更多的时间。而自去年3月份柳昌昇上任后一年半的时间,起亚的表现也是每况越下,只能在2022年10月抱憾离开,同月,金京铉出任起亚中国总经理一职。
悦达起亚的第三个失误是产品。认识到换帅救不了起亚,起亚又开始将目光放在了导入热销车型上。
2021年下半年,起亚将在北美销量火爆的第四代嘉华几乎照搬到国内;今年11月初,起亚第五代Sportage狮铂拓界正式上市,这款紧凑型SUV累计全球销量超过660万辆,其地位相当于RAV4之丰田、CR-V之本田。

但现实却让起亚十分难堪。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起亚嘉华中国累计销量为2325辆,月均销量仅有200辆左右;而狮铂拓界在上市首月零售销量仅为333辆。
悦达起亚的第四个失误是新能源节奏缓慢。当前,起亚在华推出的车型仍以油改电为主,旗下的K3 EV、K3 PHEV、K5 PHEV今年累计销量分别为3辆、78辆和0辆,可以称为真正纯电动车的EV6要明年才引入中国市场。
按照起亚的战略规划,其计划从2023年开始,将在每年推出1-2款纯电车型,到2027年扩展至6款。但反观同是合资品牌的大众,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推出不少于40款纯电动汽车,即便是保守的丰田,更是在 2021年携16款电动车型亮相,相较之下起亚的表现有些“不够看”了。
悦达起亚并非个例
生存艰难的悦达起亚,正是当下国内二线合资品牌生存现状的缩影。
从东风雷诺到长安铃木、长安DS再到一汽马自达、广汽菲克,都已经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走向了没落,而后悻悻然退出中国市场。
如今,起亚也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日系车企和韩系车企都曾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一定的波折,但反观日系车企,近年来已凭借着在混动技术上的深耕,成功度过危机,逐渐在中国市场上恢复活力。”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近年来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持续受挫,主要是由于其技术和产品的更新不及时所致,整体上其技术没有特别大的突破,缺乏技术亮点。
除了品牌自身的原因,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这些品牌的出局。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国内自主品牌凭借着新能源的东风发展迅猛,但不少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动作滞后,久而久之只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弃子。

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空间正在被进一步压缩。10月份,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70万辆,同比下降9%。德系、日系、美系品牌零售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韩系下滑更为严重。
自主品牌弯道超车,挤占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而后者为了生存,在价格上做让利成为不得不考虑的方式。自主的上攻加之合资的下探,让二线合资品牌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
如今,在疫情和车市寒冬的叠加影响下,国内车市已经开始了新的一轮洗牌,能否在下一轮洗牌中还安然留在牌桌上是起亚接下来面临的主要挑战,但市场留给起亚的时间不多了,留给二线合资品牌的时间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