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再战高端
11月8日,比亚迪官方宣布百万级高端品牌定名“仰望”。“仰望汽车“官方海报上显示,“仰望”将以颠覆性技术与产品,构建高端品牌,汇集比亚迪最前沿的技术成果、最完备的产业布局、最创新的设计理念,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和性能表现都提升到新的高度。
不难看出,“仰望“是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落子。事实上,从2021年首次对外界透露出打造高端品牌的消息,到今年品牌定名,“仰望”的酝酿期已超过一年。按照比亚迪原规划,比亚迪打造的高端品牌将于2022-2023年正式推出,首款车型预计在今年亮相,定价为50万-80万元。
对于比亚迪这一高端品牌,早在今年 5 月,比亚迪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也曾在微博上公开预热,“高端品牌的价格区间预计在 80-150 万元,将于三季度发布品牌及标识,四季度发布首款车型(硬派越野车)。”
同时,李云飞表示,“其在品牌、产品、销售服务网络、运营团队等方面,都是全新且独立的,并将应用比亚迪最尖端的汽车技术,包括最新一代的纯电 EV4.0 和 DM-P 混动双驱动平台,代表比亚迪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最强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比亚迪第一次冲击高端市场,早在12年前,比亚迪曾联手戴姆勒推出合资品牌腾势汽车(老) ,提升品牌形象,转型高端化。但2014年腾势的首款车型上市至今,累计销量还不足3万辆,让比亚迪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直到去年戴姆勒退还股份,开始进入以比亚迪为主导的(新)腾势时期,重新布局30-60万元市场。彼时,(新)腾势还一度被外界误视作亚迪的全新高端品牌,后遭比亚迪相关人士澄清。
年销目标超前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本次推出高端品牌的背景,较10年前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以来,比亚迪销量突飞猛进,单月销量一路超过南北大众,数次问鼎国内乘用车市场销冠。10月最新数据显示,比亚迪销量再破20万辆,年累计销量已达139.28万辆,120万辆年目标已超前完成。
此外,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7.6万辆,同比增长85.8%;1-10月,1-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501.5万辆,同比增长110.8%。换言之,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8%,是名副其实的霸主地位。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上,比亚迪也超过特斯拉,登顶销量榜首。
可以看到是,比亚迪的成绩非是如21年五菱横扫新能源市场过于依赖宏光MINIEV为主的A00级车型,作为代表,售价区间在20-30级的比亚迪·汉在大中型车市场销量遥遥领先,连续两个月单月销量突破3万辆。
在资本市场上,比亚迪也交出史上最佳答卷。比亚迪Q3财报显示,三季度扣非净利润达53.35亿超过国内最大汽车集团上汽;前三季度,比亚迪营收约2676.88亿元,同比增84.37%;归母净利润约为93.11亿元,同比增281.13%,前三季度净利润已达2021年30.45亿元的三倍。其中,尤为亮眼的是,比亚迪单车净利润从一年前的800元增长到三季度的近万元。
在业绩的持续爆发之下,今年6月份,比亚迪甚至一度站上万亿市值的高度,仅次于特斯拉以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排名第三的汽车公司,从任意维度来看,比亚迪都是今年国内车市的最大赢家。
“仰望“破局仍有挑战
不过,“仰望”作为定位百万元级的品牌,其首款产品将是一款硬派越野车SUV,较大的风格跨度也令比亚迪在舆论层面上争议纷起,质疑声中不乏“比亚迪飘了”之类言论;而支持者中,也有不少外界观点认为,从前置条件来看,“仰望”的推出堪称水到渠成。
从比亚迪发展趋势来看,比亚迪汉、唐、海豹等产品,已经推动其售价从10万+级成长到售价30万左右,高端化取得一定基础成效;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知名度上,28%的市占份额,国内品牌无出其右;同时,从市场角度来看,坦克品牌在前期已经撬开国内硬派越野的市场大门,23个月即将突破20万销量,极大拓宽国内的硬派越野细分市场。
然而,“仰望”进军百万级市场也面临多方挑战。比亚迪产品力不断提高,多款产品虽然已在20-30万区间取得不俗表现是一方面,但整体来看,比亚迪的售价区间,仍然集中在20万左右,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10月,比亚迪平均批发价为17.2万,“仰望“一步将跨越60万的差距。
另外,“仰望“首款车型选择硬派越野SUV破局,高端属性令其在国内品牌中并无较多对手,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对标奔驰G级、悍马、路虎卫士等国际知名硬派越野车,比亚迪的品牌优势并不明显。
对此,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也对中车网表示,百万级价位的车型,用户一定程度上还是较为看重品牌价值,对比奔驰、宝马,比亚迪品牌底蕴仍然稍显不足;目前国内超级豪车的代表高合汽车,年销量也就在4000辆。
张翔认为,比亚迪推出“仰望“的一大作用在于主要给比亚迪起到市场宣传,并不指望”仰望“创造多少营业额和销量,市场意义大于销量。”仰望“加入以后,从万级到百万级,比亚迪产品矩阵更加齐全,品牌竞争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