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应记得: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商品供应严重不足,我们几乎所有的日常用品,小到白糖、鸡蛋,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均采用凭票供应的模式。这就是典型的“限购”模式。

时至今日,经济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已经处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从商品供给的角度来看,按理说不会出现因供给不足而迫使管理者采取限制购买的政策了。然而,现实是原来很多的限制不仅没有取消,更多的限制出现在原本已经很市场化的行业和领域。

简单列举一下当今流行的“限字令”:有房地产业的“限购令”、“限价令”;有汽车业的“限购令”、“限行令”、“限牌令”; 有银行业的“限贷令”;有电视传媒业的“限娱令”、“限播令”;其它如 “小升初”就近入学、户籍限制等等。总之,我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受到的限制确实不少。

不可否认,特定情况和环境下,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限制以确保整体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但如果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限制”、“管控”,未免过于简单。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本来是临时性、区域性的“限制令”,往往会演变成长期的、全国效仿的政策法规。

比如北京的限行令,人们最初以为只是为了08年奥运会制定临时措施,后来发现并非如此,目前也看不到取消的希望。

又比如现在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限购令,别以为也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措施,或许限制周期也会无限期延长。这不,有建设部某专家日前公开宣称“房产“限购令”没有取消的那一天”。对他的观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笔者为中国汽车市场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感到高兴。然而,对今后汽车市场还是否能够持续快速增长?我的看法并不乐观!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担心这些需求由于种种“限字令”而无法实现,毕竟汽车消费并非绝对的“刚性需求”!我们也不知道到处抱怨交通拥堵成都超过北京、上海的杭州、深圳、广州、长沙等城市是否或何时将出台类似的“限购”措施?

同时,作为长年关注、研究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一员,我想说的是,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并非简单的可以按照人口、家庭、收入等统计学指标计算的。我们的市场容量真的没有那么大!顺便想提醒汽车厂家的是,不要急于扩大产能,或许我们已经产能过剩了。不要盲目最求产品全覆盖,先仔细研究分析一下限购政策之下北京的汽车消费结构吧,看看新购、增购、置换用户都是如何选车的?   (文/陈乃晖)

此文为中车网www.auto.net.cn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