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近日,发改委负责人就油价“涨多跌少”回应了网友质疑,先不论是否能以让群众信服,此次回应较快还是值得肯定的。
自2008年底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共计调整16次,其中10次涨价6次降价,油价总水平有所上升。

[attachimg]1[/attachimg]

曹长庆说,在成品油调价操作中,每逢国内油价需上调时,因要考虑对下游行业影响以及通胀压力,国家不仅适当控制调价幅度,还经常推迟调价时间;每逢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跌时,国家即按当时国际市场油价与上一次调价时水平所对应的降幅及时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因此,从调价操作时间看,不存在“涨快跌慢”问题。

他说,消费者之所以出现误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和调价操作办法比较复杂。计价周期为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虽然熨平了油价变化的波峰波谷,但客观上也会导致国内外价格变化不同步。“目前我们正在总结评估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对这些问题将着力在下一步完善价格机制时加以研究改进。”

在回应“涨多跌少”的质疑时,他说“从国内市场看,为减缓国际油价上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国家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形势、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适当调控,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应提高70%以上,但实际仅上调了50%左右。”在抑制涨价方面,现行的政策和调整机制确实是有效的。不过,笔者仍认为除了维持现状之外,考虑更多的改善措施,进一步提高 国民收入,抑制通货膨胀方面,政府还应加大力度,处于舆论漩涡中的企业也应进一步反省。

成品油的价格调控确实显得比较重要,也显得比较复杂。基于原油能源性的特殊位置,想必国家层面上对其下游应用和战略储备的双重属性考虑的较为丰富,还是那句话,基于中国国情,稳定是中国发展的良好环境。

而笔者作为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的却是成品油调价以来民众对其质疑和不满,相比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这便受制于国民收入,在国家机器下,经济的发展就像是发酵,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体积,每个公民的平均收入也就难以提高,中国人口大国的国情作为一个包袱将长期存在,因此快速增加居民收入只能是理想,而维持稳定、解决内部矛盾、营造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想必是我国长期所坚持的战略。在“除了工资不涨之外什么都涨”的整体格局下,占人口多数的基层百姓,自然很是敏感了。

其次,就定价机制的问题,笔者曾建议相关部门考虑予以调整,三地原油的价格受世界经济因素影响较多,而中国作为一个开放体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在越来越多,如何维持战略储备能源和民用基础能源的稳定,是当下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此次政府及时出面予以公众一个解释,是一个好的开端,不过仍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好的机制,以平衡国民收入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

[attachimg]2[/attachimg]

然后,关于群众对三大油企亏损的质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早期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因国有性质的背景、透明度极低的薪金体制、垄断性质等而为群众所质疑,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因此,笔者也在这里建议政府从源头对公众予以一个合理解释,比如各项支出、盈利水平、纳税、利益单位、报表等等,避免再出现诸如“天价吊灯”之类的事件,仅仅一句三大油企处于亏损状态一句话,显然难以令人信服。而且退一步说,即使亏损,也不是作为花钱买油百姓的错误,但是建设却是全民的纳税钱。

再后,原油制品的制造技术和成品油的品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按通常来讲,作为国家出品,其质量和档次往往能让大多人公民信任,而最近发生的相关事件,越来越备受关注,而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清洁汽油是否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广,而源头上的炼油技术也理应多下功夫。

最后,纵观三年的调价幅度,伴随着通胀和国际原油涨价的压力一路上涨,而除了有关企业按照上游补下游的利益调节机制,在内部消化原油价格上涨因素之外,也应该探寻是否有其他的调节机制,并尽快的发展石油替代能源,以缓解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平衡居民收入、通货膨胀、企业利益、社会公益之间的关系,让石化行业不再成为高高在上的“老板”。(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