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长安最近事儿不少,在公司经营层上,其与哈飞、昌河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更是成了长安高层无法一甩百了的包袱。按照长安的意愿。长安做起家长,自然要有家长的“权威”,但事实上,不管其作出什么要求,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整合的问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始作俑者,先加强与哈飞和昌河的沟通来的更靠谱一点。

哈飞的困境与不甘

如果不是哈飞2012年亏损总额达7.6亿元,相关各方仍然希望哈飞能保持其独立性。三年前,哈飞由于盈利低迷,不得不选择与被长安收购。但长安似乎并没有给哈飞带来积极的改变。反而截止到2012年底净资产累计为超过-46亿万元,连黑龙江地方官员都已经坐不住了。

【曾经风靡一时的哈飞路宝】

显然,哈飞背负了对太多的“政策要求”。实际的经营情况与占据国内、乃至东北亚市场的愿景相差甚远。哈飞之所以对未来的发展仍然有信心,这是由于此前哈飞的确有过不错的成绩,路宝更是一度风靡全国。但由于在产品延续、经营层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哈飞在微车领域失去优势,而不得不对长安“称臣”。

哈飞的企业愿景仍然是对其主要的微车产品上能有所建树,产品的拓展上,轿车也一直想做哈飞自己的品牌。但加入之后,作为东家的长安一直没有帮助哈飞在轿车产品上给出一个清晰的规划。反而一直生产长安之星S460、长安CM9,显然成了长安的“代工厂”。“哈飞”的雄起显得越来越遥遥无期。为此,哈飞的心态无奈却又不甘。

昌河的不满情绪

与哈飞的确需要长安的帮助不同,昌河在隶属于中航之时,没有哈飞这么大的包袱,再加上如今昌河自身的发展较为良好,到2011年之后,昌河实现118万的盈利,昌河轿车销量也达到了8.33万辆,同比增长4.25%,因此昌河更希望能按照自己意图发展。

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于昌河的“双赢”。但显然长安对此并不满意。征用昌河铃木的生产资质转移给长安马自达,对完成长安福特马自达的拆分,是个稀缺资源,但对于昌河汽车而言,绝对算得上是“厚此薄彼”,剥夺了昌河铃木生产整车的权力,也剥夺了长安未来“自治”的希望之花。

彼时,生产资质的问题,一度闹得导致集体罢工。虽然此时不了了之,但在管理层面,中国长安派驻昌河汽车的管理层已经在去年的“停工事件”后被昌河悉数逐出,这无疑让长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成了昌河发泄不满情绪的直接对象。

但长安方面,作为“家长”,显然不甘心于此,江西昌河铃木没有搞成,昌河铃木的合肥生产基地又被长安纳入视野,再度引起昌河不满,而这次,几个月的谈判,长安和昌河方面并没有对外界公布敏感信息。

长安的苦心与委屈

而对于长安而言,似乎“有苦说不出”。一方面是由于此次整合对于中航集团而言,相当于“做航空的甩了干汽车”的包袱,而嫁入长安之时,长安更多的看重的是哈飞的整车生产资质、生产能力,而绝非是债务。但资不抵债的“烂摊子”在国家意志之下,而无奈不能有条件的选择。

因此,面对哈飞和昌河的姿态,似乎长安有自己的委屈。三年的整合之路走过之后,不但整合诉求没有实现,中国长安旗下的长安汽车本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根据统计,从收购哈飞和昌河之后,长安已经累计向其提供了超过20亿元的直接贷款和44亿元贷款担保,2011年母鸡的资金中,也有7.5亿用于哈飞汽车和昌河汽车。

【长安整合之意在于微型车】

除此之外,最让长安觉得不平衡的地方在于,资金注入之后,却没有起到什么效果;而此前车型研发之时便是从长安汽车的角度出发的,哈飞与昌河进入之后,融合起来较难,即使生产出来“长安式哈飞”和“长安式昌河”,也可能“受累不讨好”不受哈飞和昌河的待见。

从长安的角度出发,昌河和哈飞对于长安来讲,其资源单独利用的价值并不多,更大的意义则在于整合。显然,未来的资源将围绕着长安所开发以及生产的一系列车型来进行,在实现资产注入的同时,也将产品文化注入哈飞和昌河,实现“互利互惠”。

比如利用哈飞的产能、利用昌河的生产资质。事实上,哈飞的轿车产能大部分限制,长安计划将长安福特嘉年华转移到哈飞工厂也似乎变得顺利成长了;而接手哈飞和昌河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在微车领域,能继续做大,以抵御来自上汽通用五菱的强势挑战。

或许,长安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产品,将整合之时慢一点进行渗透,更容易获得昌河和哈飞的谅解。
但长安的如意算盘,显然算的不够平衡。在背上了哈飞、昌河的包袱之后,长安是否应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将一切不必要的负担都砍去,这就成了长安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