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前段时间宝马被曝针对部分消费者开设“黑名单”,致使“光荣上榜”的消费者做售后服务、维权困难。的确,黑名单对于“不安分”的车主增加了许多阻力,但宝马可否想到,“黑名单”人人都可以设立,在消费者达成联盟越来越多的今天,擦枪走火“黑了自己”也不是不可能。

意外牵出的“黑名单”

如果不是车主刘新(化名)在5S店进行喷漆维修时,发现内饰地毯出现不明破口,并且座椅底下还有一块儿橘子皮之时,或许车主刘新仍然以为此前被经销商提醒的“宝马黑名单”乃开玩笑之举。最后才纳过闷儿来,于是开始走向了维权的道路。想必宝马方面也得分出来一点点的精力来与刘新进行周旋。

而随着媒体深入的走访调查,发现“宝马黑名单”并不是仅仅刘新所遭遇。而早已经在宝马内部被广泛使用,上榜人员被共享。在刘新此前的维权过程中,由于有华晨宝马副总裁段建军出面解决,事情得以较为顺利的解决。但有更多的消费者还走在维权的道路上。

甚至此前多名外地车主来京与宝马中国维权,遭到后者的“闭门羹”以及保安人员的殴打。而上述车主均在零部件失效、车内异味等被广泛投诉的问题上有着“艰难”的维权经历。也都对宝马黑名单“又恨又无奈”。

笔者很是为遭遇窘境的消费者“打抱不平”,如果不是因为偶然的问题,“宝马黑名单”被曝光,或许广大消费者仍然无奈的“摸着石头过河”,而厂家和经销商却可以根据“黑名单”来行驶“生杀大权”。

还好,通信的发展让“微博”变得十分强大,再配合录音,成就了消费者维权的一个稍微有力的利器。只是,这恰恰讽刺了作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先给了宝马方面“信任”,却换回了宝马“不信任”之举,好不让人“哑口无言”。

一个巴掌拍不响 事从两来

从宝马方面对“黑名单”的解释来看,宝马厂家对“黑名单”似乎“并不知情”,但上述各个案例中,经销商层面无不提及“宝马黑名单”,且不论这个名单到底是否是严格的“黑名单”,但其意义显然将消费者和厂家放在了“对立”的立场上。

【一个巴掌拍不响,宝马应该谨记】

而当解决任何问题之时,宝马似乎都应该记住“一个巴掌拍不响,事从两来”这个老话。在上述案例中,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在多次投诉以及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无奈进而选择较为激进的维权方式,或“堵门”或“游街”,通过普通的司法渠道,普通消费者个人又往往无法和厂家直接抗衡。因此单一的认为消费者“刁蛮”“无论取闹”,显然说不过去。同时,根据消费者的反映,很多问题起因都在消费者了购车与用车环节遭遇了种种问题,而厂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明显“有失公允”,进而使放当事人无法接受,让事态“失控”。

说实在的,笔者也作为消费者群体之一,往往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不愿意耗费精力去和厂家以及经销商争执,更多的,消费者其实需要一个心理上的平衡。但“黑名单”的出现,无疑把消费者对厂商的期望“黑”了一把。事态升级,揭竿而起,也就变得再所难免了。

如果从情理上来讲,厂家与经销商同气连枝,经销商是厂家终端的触角,单方面强调厂家没有“黑名单”而仅仅是“个别经销商”“可能”有,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作为主机厂有义务管理自己“统一战线”,至少经销商直接展现了宝马的品牌形象。为此,在解决纠纷的时候,作为强势的一方,理应先从自身自检,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事从两来”这句老话。

“黑名单”不是宝马专利

实际上,除了上述宝马作为强势者“手握大权”之外,笔者想说的是,“黑名单”并非宝马专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消费者可以联合起来搞个“企业黑名单”,政府也可以成立“车企黑名单”,谁不服就拿出“黑名单”来照一下妖。

现在消协强大了,购车人的专业知识增多了,媒体的传播速度变快了,成立个“企业黑名单”笔者看也未尝不可。到时候学学“烂番茄”,咱也来个“烂汽车”,企业“伺候不到位”,就直接打低分、仍番茄,不必客气,到头来要买车的人可能就纷纷睁大眼睛来看到底值不值得将这辈子轮子上的生活给某一厂商了。

同样,政府方面也可以来个“车企黑名单”,凡是有坑蒙拐骗、投诉暴增、民意大为不满的企业,都有可能榜上有名,直到悔改之后再“洗白”。期间可以根据民意来对上榜车企进行一定的“制裁”。

可见,“黑名单”并不是宝马的专利。单方面宣布的“黑名单”搞不好,还真有黑了自己的可能。(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