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就在上个月3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公布,我国突破缺陷汽车召回立法层级低的限制,将部门规章上升为行政法规,这意味着,对于汽车召回将会以法律的形式来要求各个厂家进行遵守和执行,中国汽车发展,由此开始进入召回时代。
但值得琢磨的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奥迪是否能继续让自己应对日益增多的投诉,而坚持不召回?虽然对于汽车行业召回制度的改革,面临着来自国内主要汽车厂商、利益相关人、地方政府纳税的重重阻力,上升到法律层面,执行力度难以保障,但奥迪对于在中国市场施行召回的“曲高和寡”与日本厂家在中国施行召回的“下里巴人”成了鲜明对比。
广泛的投诉
如果从奥迪本身的利益出发,在条例颁布之前,奥迪一直是在最大限度的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一个十分宽松的政策框架之下,来保持自己最大限度的利润,这就包括对于许多投诉问题的低调处理、避免召回。
比如,众所周知的关于奥迪A6烧机油、奥迪A4滑箱阀、红屏的问题,都是广泛受到投诉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关于其各种小毛病的投诉也决不缺少。连续多年,其在豪华品牌的投诉中,一直名列前茅,去年3.15质量豪华汽车质量投诉率中,奥迪甚至达到了42%,但至今奥迪的召回少之又少。
『奥迪近期部分投诉』
而“召回时代”,奥迪则不得不面对这些投诉。在新环境下,消费者的投诉将成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得以正常运作的重要基础,在使用的过程中,消费者能发现许多在实验室里、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加大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权重。
奥迪如果仍然在面临集体投诉而不进行召回和态度上的转变,将会使企业用于公关、营销等各方面的支出加大,并在法律层面上面临的风险更大,其竞争对手也可以利用该弱点来攻击奥迪。
习惯于“内部处理”
在条例立法之前,与奥迪遭遇广泛投诉相对应的是,其思维习惯于“内部处理”,但许多类似的问题和投诉,作为个案逐个击破。比如笔者曾经就奥迪的变速箱头投诉所举案例,虽然广泛反映其变速箱的问题,但厂家仍然按照其自己的“规定”和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条例来对消费者的不满程度进行“分级”,多数的是予以免费维修,再进一步则是难上加难,尤其是一些刚刚超过保质期的问题,更是遭到自费修理的明确答复。
再以烧机油的问题来举例,多年以来奥迪都伴随着这个问题,但厂家并没有在该方面进行详细的技术论证、相关实车的综合数据收集、客户反馈情况的综合改善,而仅仅是以“符合国家规定”这一最低标准来作为论据,并对消费者进行广泛的“洗脑”来给关于“烧机油”问题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Q7频频被投诉』
而在立法之后,奥迪将很难“独善其身”,来自民间的各种投诉和声音将会被放大,对于烧机油、变速箱等问题,将会遭到更多的抵制。如果奥迪不进行改变,那么将会重演在美国式的悲剧,面临来自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召回,损害企业信誉,并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事实上,如果对比一下奥迪和丰田对于汽车召回的态度,可以说丰田要比奥迪积极。比如,丰田针对其车窗仅发生过几起在极端条件下引起那部熔融的问题,而召回多达70万辆车型,以求彻底排除这一隐患,但奥迪在面对遭遇了数多起变速箱“滑档等可能严重影响行驶安全的问题时,却几乎没有召回,不同程度的问题,却得不到相应程度的重视,这在感情上,让人难以继续喜爱。
奥迪之路 渐行渐远?
在召回时代,不仅是重大问题为奥迪造成压力,面对一些频发的小毛病,包括质量问题的个案,都表明,奥迪的售后服务、厂家检测、事故诊断是其销量之外的一个短板。
在召回时代,信息共享、加重处罚、信息记录是条例上升到法律层面的三个明显特征。尤其是在奥迪今年开始陆续加大引入进口车、增加国产化率的关口上,信用问题,将成为影响奥迪长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诸如水泵、玻璃升降器、变速箱、LED灯等常见的毛病,信息的共振效应将会放大人们的诉求,奥迪如果仍然习惯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形成在源头上减少设计和制造的问题、在售后上对市场信息进行快速反应、在召回上及时和适度实施,奥迪之路,难免会渐行渐远。(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