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销量“翘尾”回暖

在整个日系品牌遭遇重挫的2023年,东风日产同样是在水深火热的市场环境中度过。不过,11月份的销量“翘尾”,无疑是给东风日产正在经历的“寒冬”增加了几分暖意。11月,东风日产销量7.8万辆,同比增长59%,从行业数据上来看,东风日产的反弹要高过日系车整体,11月,日系车零售32.3万辆,同比增长23.7%。

具体来看,为东风日产提供销量支撑的仍然是其明星车型——轩逸,11月销量3.9万辆的轩逸隐有一丝巅峰时期的影子,在国内竞争激烈的A级家轿中,轩逸仍然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对轩逸的表现,东风有限总裁山崎庄平也表示,“日产轩逸系列继累计销量突破五百万台之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一时的回暖并不能掩盖东风日产今年以来的整体滑坡,东风集团产销快报数据显示,年内,东风日产累计销量66万辆,同比下滑22.81%,同时,轩逸也正遭到比亚迪秦plus的强烈冲击,截至11月,轩逸累计销量32.7万辆。而秦plus dmi单一车型销量已到27.9万辆,算上EV则已达39.3万辆。

当然,也必须指出的是,滑坡的不仅仅是东风日产一家日系品牌,今年以来,国内日系车整体销量329万辆,再度出现10.7%的下滑,日系车整体在国内都面临着衰退。本田、丰田同样未能幸免。

根据官方以及乘联会数据综合,2023年1-11月,东风本田累计销量54.9万辆,同比下滑8.51%,广汽本田销量下滑幅度更甚,累计56.1万辆,同比下滑17.8%,还有广汽丰田销量85.2万辆,同比下滑8.4%。主流日系品牌中,仅有一汽丰田保持了同比的微增,销量71.6万辆,同比增长2.8%。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已经不用过多分析,新能源的浪潮夹带自主品牌的崛起,给“守旧”的日系车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包括比亚迪DM-i在内的自主混动技术的崛起,击破了日系车最知名的“节能”标签,“中国品牌的DHT技术,直击日系的节能要害。”有业内人士曾对中车网表示。

启辰:东风日产第二增长曲线

在新能源上失了分,东风日产的计划也是从新能源上再拿回来。今年6月16日,东风日产在20周年庆活动上公布“再创业”计划,宣布将全力为新能源而战。东风日产的目标是在销量上挑战合资新能源头部阵营,并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旗下的启辰品牌则是这一计划的核心。

“启辰将全面肩负东风日产新能源转型重任,在具备年销30万台的体系能力之上,逐步挑战年销50万辆的目标,最终成为东风日产的第二增长曲线。”东风日产方面表示。

在新能源技术上,启辰坚持多条技术路线并举,打造了启辰V-π原生纯电平台和启辰DD-i超混动技术。今年8月,启辰品牌的首款插混车启辰大V DD-i超混动已经投放至市场,而11月初,启辰旗下首款纯电SUV车型、定位为15万级家用纯电动紧凑SUV的VX6也正式上市。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启辰大V DD-i超混动所处的插混市场正处于爆发期,今年1-11月,插混车累计销量243.9万辆,同比增长83.5%,插混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之一。尤其是长安、吉利、奇瑞、长城等自主品牌正在加快产品布局,而目前来看,插混已经不仅吸引自主品牌关注。

合资车企中,不仅仅是东风日产盯上了插混市场,包括广汽本田在今年也在雅阁上推出了插混版本,而上汽大众也正计划推出新的插混车,“小车EV化,大车PHEV化”这是上汽大众高管的表态,其内部人士还表示,“这是综合了市场的情况,消费者的关注度,以及用户的使用场景和习惯来做的推测。”

发布“启DNA+”,强化本土研发

除了将启辰的地位升格外,东风日产在2023年的另一大规划则是强化本土化研发,11月,东风有限发布新战略“启DNA+”,其主要指向公司在研发、自主产品、全球化、资源优化整合四个领域的能力进化。

在“启DNA+”战略下,东风有限将进一步在自主产品方面深化发展——利用中国的资产,以中国的速度和中国的标准,推出全新的产品。

此前,就有日产中国有关人士曾对中车网表示,“我们将积极加强在华所有的研发机构的协同,包括合资企业的研发机构,共同形成面对中国市场的研发合力和本地化,真正做到为中国市场服务。”

而在产品规划上,山崎庄平也还进一步表示,“在2026年底前,东风有限将面向中国市场投放10款本土开发的电动车,包括4款日产品牌电动车,以及6款启辰、东风品牌电动车。”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包括日产在内的日系新能源车在国内的水土不服,一定程度上是日系电车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对智能化等领域的需求。

为扭转这一局面,除日产外,还有本田、丰田,以及大众、通用等品牌,不约而同的选择都是进一步深耕本土化,包括智能化领域的发展。更激进的选择,还有直接采用自主品牌的技术以及平台,大众入股小鹏,合力开发电动车已经在计划之中,丰田应用广汽埃安的技术,开发的电动车已经有成果落地。

目前来看,东风日产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战略调整期,而在新能源领域的做大合资自主品牌、强化本土化研发的措施能否奏效,显然还需要时间观察。

原文作者:黄超
编辑: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