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img]0[/attachimg]
10月9日,国内成品油零售价在支撑完十一黄金“旅游”周后终于扭扭捏捏地宣布下调,每吨汽柴油下调300元,其中汽油下调0.22元/升左右,柴油下调0.26元/升左右,降幅约为2.8%。回想起国际原油价格自5月份开始调整,至今已经将近半年。WTI油价也自当时的111美元,下跌至10月4日的75.67美元,降幅达到31.82%,竟是国内十倍。这也许是绝大多数国内车主对垄断油企降价后仍然不依不饶的原因之一。
“涨多降少”是大家鄙视两大石油巨头和发改委的原因。近两年来,国内汽柴油调价10多次,涨价幅度220-600元不等;而降价仅区区3次,下调幅度在200-300元。其迅速涨价的官方理由是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接轨;而迟迟不响应国际下调趋势,推迟油价下跌的理由是与“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的定价机制不相吻合。至于调整的幅度,那是需要考虑对上下游产业影响以及通胀的压力。
其结果就是垄断油企推迟一天下调油价,就能有1亿左右的利润。就能有中石化们13万天价名片费,天价酒,以及天价吊灯等支出。
现在不少油企御用“水军”现在堂而皇之鼓吹另一个隐性说法,控制油价大幅下降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控制中国城市汽车增量,起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环保等目的。多亏了跑足球和篮球的体育记者们,你们的辩证都被整理成“册”——油价大降那是刺激消费者需求,促进车市繁荣;而油价小降那是控制汽车总量,迎合国家低碳减排需求(油价大涨是国际接轨;油价小涨是照顾民生)。
不过,虽然油价等用车条件的确是国内汽车消费者买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是与国家刺激政策相比,无疑相差甚远。10月1日起,节能汽车补贴新标准开始实施,受惠车型大面积缩水,小排量汽车销量甚至下跌了四成。
2.8%的油价想要对车市造成影响无异痴人说梦,当然如果真能与国际接轨下降31%,即下调十倍的话,也许还有些可能性!
历次调整情况一览表
2011年4月7日 汽油每吨上调500元,柴油每吨上调400元
2011年2月2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50元
2010年12月22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310元和300元;
2010年10月26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230元和220元;
2010年6月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230元和220元;
2010年4月14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上调320元;
2009年11月09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上调480元;
2009年9月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300元;
2009年7月28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
2009年6月3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600元;
2009年6月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00元;
此文为中车网www.auto.net.cn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