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是失落的一年,在万众瞩目中骤然遭遇严冬,足够令广大消费者和车商一起来个彻底的清醒。从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370万辆,同比增长2.8%,但占据中低端市场的自主品牌的奇瑞、比亚迪、吉利等纷纷退出销量前十,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降。如何举好自主品牌这杆大旗,彻底地帮助民主汽车产业挣脱怪圈,这是个很迫切的问题。
相比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第一位的差异自然是在品牌上,而不幸的是,对于汽车这种大件、耐用消费品而言,品牌问题以及品牌背后所暗示的质量、面子等因素又是消费者购车时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留给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就非常有限:只有先把价格降下来,让那些愿意在价格面前为品牌让步的人把车买走,有了市场再说其他问题。但品牌这个问题却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得到完善与提升的,于是从短期来看,提升销量最为便捷的措施就是政策了,比如公务车采购这块。
自主品牌车企期待已久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年初发布,并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查阅《目录》征求意见稿可以发现,400多款候选车型均为自主品牌,整个征求意见稿就是当前自主品牌乘用车阵营的“大阅兵”。受该政策激励,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在2月27日全面上涨,其中一汽轿车(000800)盘中最高涨幅超8%。
然而上述政策真的是自主品牌的一股强心剂吗?业内众多人士对此褒贬不一。
首先计算下整个公务车市场的总量及其结构。如下图所示,目前公务车市场的整体规模尚无准确的统计数据,但通过之前媒体的估算以及上牌量数据的推测,该市场每年采购量约在30~100万辆之间。之所以数据上存在如此之大的弹性,主要是因为公务车采购存在规定范围内与规定范围外(违规)两种情况。规定范围内的采购数量通过上牌量即可获得,约30万辆。规定范围之外的数量可通过汽车维护费用计算得出,大约70万辆。
上述政府采购的车辆,大体可归纳为如下4中情况:
1、直接登记在政府、事业单位名下的公务车(合规)
2、国企中以发放补贴形式购买的车辆(车改后)(合规)
3、登记在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名下,但用作公务车用途的车辆(违规)
4、以借用名义被政府或事业单位使用的车辆(违规)
[attachimg]1[/attachimg]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看到,违规采购的比例应当远远大于合规采购的数量。例如按照政策规定,只有省部级副职以上的干部才可使用奥迪这种级别的品牌,但实际情况是几乎每个县级政府都能找到奥迪A6的身影。
其次是政府用车市场的结构,按照车身形式和级别划分,B/C级轿车基本属于政府领导用车的范畴,其他更多属于业务车或通勤车的范畴。其中B/C级轿车在上牌量数据中约占政府每年采购量的30%左右,即10~33万辆。
那么对于自主品牌而言,进入政府采购市场,大家普遍的想法无非是两种:其一,靠卖点官车赚品牌,然后影响一些跟政府走得比较近的商人,让自己的B/C级轿车能够有机会打开局面。其二是真的能获得销量提升,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到的,如果合规的政府采购规模不变,并且真的全都选择自主品牌,那么自主品牌每年可多卖30万辆新车,相当于销量提升10%,那公务车采购新政确实是一个重磅利好。
然而不要忽略一个问题:既然政府采购本身就存在合规与违规两种情况,而且违规所占比例远大于合规采购,那么新政的发布就不能不考虑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通常情况”。毕竟这条新政是中央政府强加下来的,并不符合官老爷们的用车意愿,以后如果都要坐着夏利出去开会了,哪里还有官威可言?所以官老爷们必然要想想办法了。很好,国内舆论不是一直看着公务车不爽嘛,那我不如推进一下公务车改革,以后不买那么多公务车了,都改为发放补贴了,这样就可以把政府采购变成个人选购。既然发放的是补贴,那么我爱选什么车就选什么车,没有规定能管得着我。补贴的多少可以再议,这样做既和民意,又符合自己的用车标准,何乐而不为呢?此即其一。
第二种情况是,现有的违规操作方式,可以进一步加大力度。比如政府机关也好,事业单位也好,有那么多下属企业,还有很多天天着急巴结自己的相关企业,让他们买车,然后放在自己手里不就结了?反正这种操作方式上面检查下来也拿官老爷们没辙,毕竟车登记在别人名下,官老爷只是借来开开。
考虑到上面两种情况,我们就要重新估算一下新政能给自主品牌带来的提振范围了:B/C级轿车的销量增长肯定不会非常乐观,因为这个级别肯定是上面分析到的下有对策的主要目标。而一般公务车,比如业务用车,通勤车这块,倒确实会存在不少机会,毕竟官老爷们在顾好自己的同时,暂时还考虑不到兄弟们的面子需求问题。这样估算下来,再打一个折扣,自主品牌因采购新政而增加15~20万辆的销售规模倒也问题不大。只不过这些销量对于自主品牌的品牌力提升恐怕暂时没啥作用。
综合起来的现状就是,虽然自主品牌在大阅兵中出足了风头,看上去新的采购目录也令人情绪激动,但是事实上一切的数据分析都表明,公务车采购这块蛋糕还需要更多的商榷,还值得更深层次的探讨,还不能满足自主汽车发展的需要,还不能成为自主品牌救市的良方。(文/中车网 程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