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除了奇瑞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外,还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是,奇瑞海外研究院的建立和国家化研发团队的成立。这为奇瑞自己和消费者带来的新的期望。继长安之后,奇瑞的“五国九地”面临的是如何提高科研和成果转化能力的问题。

奇瑞版“五国九地”

奇瑞目前的态势,正在复制长安的“五国九地”,同样希望借助国际化的研发团队能反哺在国内的弱势。在宣布“技术奇瑞”前,奇瑞加快国际化进程,在上海、都灵、墨尔本、东京等地设立研究院,吸纳海外人才,研发团队超过6000人。这与长安的“五国九地”规模相当。

这一变化无疑提高了公众对于奇瑞的期待。以“国际标准”的奇瑞,在观致品牌上的投入让奇瑞尝到了“甜头”,至少是在关注程度上,引起了国际重视。国际化标准的路线,将成为未来奇瑞发展的基调。

至少,奇瑞在本次上海车展上,展示了国际化研发的成果:发布两款代表性产品M16和T21的概念车型——α7和β5;同时,发布了上述两款车搭载的三个技术核心:CHERYSMA(智衡整车精益标准)、ACTECO(智效动力总成系统)、CLOUDRIVE(智云娱乐行车系统)。这可以看做奇瑞在整车制造、动力系统开发、智能化系统这三个方面的推陈出新。

强化整合资源的最大利用

对于奇瑞来讲,上述各项内容即使奇瑞的研发成果,也是奇瑞彰显自信之举。其后,能否将奇瑞版的“五国九地”,强化整合,最大限度的利用研发资源。将会在数量上影响奇瑞的发明速度。

仅以专利数量来看,奇瑞曾经在早些年专利数量国内第一,但随着机构调整,这一数量在2011年和2012年被比亚迪超越,甚至不足后者一半。而专利数量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新技术开发和造车成本,随着事件的积累,对于脱离依靠国外核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奇瑞“梦之队”】

长安曾经“五国九地”被曝出部分地区“名存实亡”,研发力量和贡献实在薄弱的问题。该问题其实也是资源整合的问题,奇瑞研发基地分散化的同时也会面临潜在可能。这需要奇瑞一方面在各地研发的供给上,充分到位,一方面也要在奇瑞统一的研发框架和体系内产生足够有效的合力。

在矩阵制的框架下,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但各个环节的沟通成本也随之上升,为此,奇瑞应力求在机制上保证有更多的具备创新性、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方向被挖掘出来。同时,利用“五国九地”的研发,对提高国内研人员以及团队的研发水平可谓“近水楼台”。

注重成果转化是持久生产力

期望的上升,最终体现到产品销量上,为此,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受到市场欢迎的整车产品,将对奇瑞具有非凡重要的意义。与奇瑞扩张的同时期,吉利在近7年的时间里,也开发过大量的车型,但成功的并不多,仅有帝豪系列表现出色,这对吉利的全产品线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奇瑞的“五国九地”威力到底能释放多大,取决于日后奇瑞基于目前确定的四个平台之上的产品,是否能各自独挡一面。按照奇瑞的逻辑,需要使用“国际标准”来做自己的产品,对于中国投放的产品,奇瑞是否也能“一视同仁”,并持之以恒,将在细节上体现奇瑞的功力。尤其是随着时间的积累,紧随国际标准,提供更好的产品,长久将会改善奇瑞的口碑和信誉度。

成果转化还体现在奇瑞的盈利能力上,这是奇瑞无法回避的问题。自从2007年以来,除去政府补贴,奇瑞一直亏损经营,与捷豹路虎成立合资公司等各方面的投资不仅让奇瑞在现金流上吃紧,也分散了在汽车主业上的专注性。

“五国九地”的投入,应该伴随着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性价比进一步的提高,并且需要持续突破“价格天花板”。在盈利转化能力,长城、上汽、东风、广汽值得借鉴。有了转化能力其实就是另一种生产力,将会带领奇瑞进入良性循环,形成品牌效应。

总体来讲,奇瑞版“五国九地”以及观致的推出,证明奇瑞还是有能力做好一系列重要决策的。但未来一段时间,最大化利用研发资源、注重成果转化是奇瑞需要不断提高的版块儿。(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