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国钢铁协会发布《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 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的声明,痛斥汽车行业“价格战”对上游供应链的冲击。

声明指出,部分车企要求钢材降价超10%、拖延付款、推行“最低价中标”,导致高技术含量的汽车板产品几无利润,严重损害产业链创新与稳定。中钢协呼吁车企与供应商建立合理利润分配机制,强调“价格战没有赢家”,其措辞之激烈,折射出汽车行业供应链长期积弊。

无独有偶,当天晚间,汽车圈发起了一场“集体表态”运动。广汽集团、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赛力斯集团、吉利汽车集团先后在官微上“承诺60天付款计划”。

图片来源:部分车企官微截图

凌晨一点左右,比亚迪选择跟进发文,11日上午小米、小鹏、长城也相继发文跟进。

车企集体表态在上午10点18分出现了“分水岭”,北汽集团北汽集团首个宣布,即日起对所有符合付款条件的合作伙伴,严格履约执行60天内结算,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不合理结算方式;两个小时后,上汽集团以同样的态度迅速跟进。

而车企们集体表态与今年3月24日国务院颁布第802号令《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脱不开关系,该条例在第二章“款项支付规定”第九条中明确规定,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禁止商业承兑变相拖欠,逾期需支付利息,并将违约企业列入信用黑名单。

该《条例》已于6月1日正式实施。车企们的这一集体行动被视为对监管政策的迅速跟进,但背后亦暴露出行业长期存在的“账期拖延”“成本转嫁”等痼疾。

上游供应链的“悲鸣”

在中钢协的声明中,协会指出,汽车行业是钢铁行业的主要用钢行业,也是重要的高端钢材消费行业,像汽车板、硅钢等品种在汽车行业大量应用。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大大拉动了汽车用钢需求,同时深刻改变了汽车板品种、结构、档次。但由于汽车企业“卷”价格,包括钢铁企业在内的上游原料供应商倍感压力,已经严重冲击了企业的稳健经营。

中钢协表示,据钢厂反映,去年以来,部分主机厂要求钢厂汽车板供货降价要求超过10%,远远超出钢厂可接受的能力。

文中提到,在当前的钢铁市场环境下,汽车板作为钢铁行业头部企业的拳头产品,目前已基本没有毛利,而汽车企业还在要求钢厂降价。甚至有部分汽车企业依托自身供应链金融平台,在钢铁等上游企业供货后,迟迟不给货款,延迟几个月才通过企业汇票支付,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融资压力和融资成本,通过这种合同“账期”的方式转嫁给上游供应商。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厂的快速崛起,对传统的汽车板供需格局和供应链模式冲击较大,并引发了钢厂之间的内卷:以往钢厂通过先期介入(EVI)、加工配送等模式,与汽车厂深度合作,更加突出产品质量、供货及时、售后服务等,形成了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供应链模式。但近期部分自主品牌汽车厂通过招标采购汽车板,按照一般的钢铁产品给汽车板定价,引发了钢厂之间的“内卷”,并且基本是“最低价中标”。

钢厂对此反响极大,认为汽车板属于“高技术、高难度、高投入”的高附加值钢铁产品,招标模式按照一般的钢铁产品进行采购,全面否定了前期的研发投入和服务体系,严重打击了钢厂供货积极性,不利于汽车板产品的持续创新,也不利于结成长期稳定的供货模式。

中钢协称,个别企业这种压价的效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采用,其对质量和研发投入的不利影响马上就将体现在用户身上。

在声明中,中钢协痛斥:汽车行业带来的这种“内卷式”竞争犹如一颗毒瘤,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配置与价格信号,已成为产业链企业创新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阻碍。

对于建立车企与供应商该建立怎么样的合作关系,中钢协也给出了建议:在尽量控制成本的同时,也给供应商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确保汽车质量的长期稳定和新材料研发的持续迭代升级。例如,丰田与日本制铁之间的采购模式主要包括定期谈判和价格调整,这种采购模式确保了采购成本的合理性和市场波动下的稳定性。

在声明结尾,中钢协更是强调“‘价格战’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中钢协的这则声明可谓“字字泣血”,道出了身为汽车行业上游供应链的困境与辛酸。

图片来源:中国钢铁协会官微发文截图

当前中国钢铁厂的困境也是汽车行业供应链困局的缩影。

汽车行业苦“账期”久矣

去年,一封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邮件在汽车圈流传,引发争议。进而揭露了车企与供应商间博弈的真相与细枝末节,也将车企供应链间的困局公之于众。

在华汽研究院的近日发文中称,降价仅是主机厂对上游供应商施加经营压力的多种手段之一,而更具挑战性甚至破坏性的压力则来源于:账期显著延长、开发成本转嫁、虚假订单等。

在此前中车网的诸多报道中也曾提到,主机厂压着账不结,供应商被迫垫资生产,交货之后进入挂账流程,再等审批、等承兑,资金回流常常需要10个月至一年的时间。

这导致,供应商的资金被数以千万乃至亿元的账单无息占用,为了经营一些中小型供应商不得不变卖资产、贴息套现等,甚至一些小型供应商在无限期的拖延中被迫破产。

而这一切,在过去的汽车行业中被称为“行业规则”“惯例”,充满讽刺意味。

图片来源:网络

出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在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法治失位,监管失位。面对恶性竞争,不合规行为未能等到相关部门的及时介入。

此次监管层从账期、汇票等财务方式入手,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供应链安全稳定,但后续也要看车企能否严格执行,遵守规则。

与此同时,工信部官网在6月9日发出通知,对于已经获批生产的汽车将开展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目的是要监督企业,保证其实际生产销售的汽车,与向工信部申报获批的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严格相符。通知提出,此次检查,会主要针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的车型。重点核查整车结构参数、整车正面碰撞、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项目。对于经检发现的问题产品,将会采取公开通报等惩治措施。

这也是继工信部今年在整治智能驾驶安全纠偏、车企过度宣传等方面祭出“大招”后的再一次有力举措。

这些政策也无一不在表明有关部门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纠偏”的力度和决心。同时,我们也相信政策不会止步于此,这一轮因价格内战引发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反思与监管风暴才刚刚开始。

我们期待汽车行业真正迎来“光明”的那一天。

原文作者:Aries
编辑: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