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包括奥迪在内的大众汽车,其越来越重视在中国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对于未来汽车市场保持良好、稳定增长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而奥迪则更为重视中国市场,随着其销量超过奔驰,大众在华所表现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分析其在华的战略,将十分有利于我国自主品牌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利用技术优势
以笔者看来,在战略中,无论是奥迪还是大众,都将技术视为其核心,利用德国在世界范围内汽车工艺的浓厚积淀来打开中国市场。这一点通过其一汽与大众之间的专利纠纷案就可以窥见一斑。作为早期接纳大众的厂家,在技术、专利方面上,虽然有着长时间的合作,同时每制造一辆车,都需要为外方交付一定的专利费用,但大众依然对一汽带有“警告”的暗示,后来消息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并非事情完结,而更多的是,大众在基于其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受到政策的限制,缺乏更有效的平台,来继续在华攫取利润。
【智猪博弈,可以用来以小博大】
事实上,大众的技术虽然领先,但非常担心的是中国的模仿能力,这一点,如果处理的好,大众将在“智猪博弈”中充当大猪,而不得不为小猪取食。而在技术的市场效应上,包括奥迪在内的大众,一直将技术作为自身的“卖点”。尽管在售后、实际应用中受到了消费者甚多的不满情绪,比如奥迪的机油问题、DSG变速箱风波、售后服务质量差等,但大众依然在使用这一战略,即“技术--品牌的联姻效应”
因此,从战略的角度,大众一边在攫取在华利润,一边在小心翼翼的保护任何可能触及其技术的方面。但事实上,早期的大众也是依靠模仿起家的,自主品牌、合资自主品牌如果能在模仿中,逐渐掌握外方的核心技术,那么将同样在技术上占据先机,形成联姻效应。
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无论是大众还是奥迪,在华的战略中都有一个先头,那就是在某单一车型或细分市场,占据牢固的市场占有率,并以此来逐渐的进行延伸,同时来为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作为基础和契机。比如,早期进入中国桑塔纳、90年代开始风靡的捷达、官车形象进入中国的奥迪A6,再到如今的速腾、帕萨特——其或是利用降价促销、品牌宣传的手段来达到产品的广泛知名和认可,或是利用消费心理从上到下来契合购买需求,其共同的特点都是,长期在某一车型和细分市场占据明显优势,而时间的积累则会放大这一优势。
【F3曾经十分畅销】
在自主品牌中也不乏该战略的成功和失败。比如,奇瑞、比亚迪的明星车型也不少,东方之子、F3、瑞虎等车型已经为人们所广为接受,但在后续的市场中,均有黯淡时期,没能完成长期优势的积累,因此奇瑞不得不面临亏损来为多品牌战略买单。
而与之相比,长城的稳健发展战略则与大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单以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来看,其哈弗系列算是成功的一个范例,至少在知名度上,丝毫不惧同级别的合资SUV车型。如果我国汽车企业能采取类似的措施,那么在细分市场上,将会形成各有春秋的局面,抱团也更加容易,不必你争我夺打的头破血流。
资本运作与有效转化
除了上述两点,贯穿其中的还有大众一直在玩儿的资本运作。从大众的进化史来看,目前形成的多品牌格局基本上延续的是“单一品牌稳定盈利—资金充裕—收购有潜力的第二品牌—继续盈利”这样的一个模式,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做不好,整个循环就会出现问题。
【大众佛山工厂】
这种运作和转化,具体表现体现在生产和营销的各个层面。比如,奥迪未来计划在华增加至少一半的经销商网点,建店的同时,也是将文化进行传播和将资金转化为销售窗口的一个举措。而大众集团则继续在华加大投资,开建工厂。除了佛山工厂、天津DSG变速箱工厂之外,大众已经在华建有整车和零部件共计13个工厂,同时还在继续投资拟在湖南等地继续开设建厂。
这个发展路径,与稳扎稳打的风格,是非常有利于自主品牌反击的。从历史渊源来看,作为本土,自主品牌在对国民性和市场、产品的理解往往要比合资品牌更进一步,合资品牌追求的本土化就是最好的佐证。自主品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其对本土的理解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持续稳健的盈利能力—资本再投入保持竞争力—获得规模效应—继续盈利”这样的轨迹来继续发展。
事实上国人并不缺钱,缺乏的是对于长远发展的理解和对资本的转化,过去的市场换技术实际上是将自身定位为打工者,而非领导者。
上述三点更多的是从特殊的角度去审视大众在华战略,如果能充分的理解这一战略,并能见招拆招,那么师夷长技以制夷则为是不远矣。(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