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有相关媒体报道,一汽-大众宣布将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涉及多个部门,意在为新能源产品大年铺路。对此,一汽-大众官方回应,还没官宣,细节还在确认。
短期内多项调整
据悉,在此报道的前一周,一汽-大众就已经对ID.运营中心进行了拆分整合。
ID. 运营中心成立于2022年,是一汽-大众为彼时刚推入市场的ID.系列打造而成,采用的类似于直营模式的代理销售制。为了方便管理,一汽-大众将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多项职能,集合到了同一个部门中。
据悉,彼时成立运营中心是为了能够更好调配资源,但实际上,ID. 运营中心是一个独立的二级部门,组织架构层级低于市场、产品等一级部门。

这导致在过去几年里,虽然ID.系列有着独立的运营中心,但是在比重上因为新能源优势劣于有燃油,且ID.运营中心处于二级部门,导致公司在资源倾斜上略有不同。
如今,随着燃油车市场的萎缩和新能源比重加大,公司认识到,原本的销售制已经不再适合,于是将ID. 运营中心已经重新拆分,产品的职能回到产品部门、销售的职能回到销售部门。
紧随其后的是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涉及包括市场、服务、用户运营在内的几大部门。据悉,此次调整的核心之一是提升用户服务、产品营销两项能力。客户体验部门的权限及人员规模会扩大,同时市场与用户运营的部分职能会并入客户体验部门。此外,产品团队也会进一步扩充。
对此,一汽-大众内部人士透露,细节还在调整、确认,请静等官宣。
但调整已经势在必行,在调整完成后,一汽-大众将致力于打造更宽域的服务体系,同时将新能源产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
打好新能源“战争”
在5月16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大众集团CEO奥博穆表态,2026年,大众将在中国市场充分发挥潜力。大众为此准备了40款全新产品,新能源产品占比达50%,新能源的战略比重提升在大众国内几家公司中都迫在眉睫。
在股东大会的前两个月,一汽-大众发布的11款新车中,只有一款是燃油车,其余皆为新能源产品。
信息显示,在一汽-大众的规划中,10款新能源车型将至少有9款采用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的CEA架构,补齐当前大众ID.系列为人诟病的智能化滞后短板。

事实上,这批新能源车型的首款车型——ID.AURA 的概念车已经在上月举办的上海车展亮相。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该车采用了上述提到的CEA架构,新架构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取代了大众自研电车围绕三个域控制器的初级集中式架构。
简而言之,该车的智能化程度将迅速逼近国内车企水平,补齐大众产品智能化滞后短板。据悉,为了能够尽快将新技术和新车型落地,一汽-大众自去年开始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和组织架构调整。
这一切都显示出一汽-大众求变的决心。
近两年,由于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提升,国内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合资品牌在国内的境遇并不算好。一汽-大众凭借着多年的市场声量和燃油车基盘堪堪稳住身型,但依然难逃销量下滑的颓势。
根据销量数据显示,4月的销量为11.34万辆,环比下滑;1-4月销量累计销量为64.4万辆,同比下滑7.1%。为了进一步稳住国内市场,提振销量,新能源是一汽-大众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接近一汽-大众内部人士提到,此番组织架构的调整,旨在备战即将到来的新能源产品大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大众的新品最早落地的时间点是2026年,有4款产品的落地时间更是拖到了2027年。当前国内新能源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炽化,各家牟足了劲儿抢占先机,新能源产品越级配置已经是屡见不鲜。
在这样的前提下,一汽-大众的新产品显然已经“落后一步”,能否把握好后发优势,扭转局势,仍有一场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