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的消息,仍然不辨真假,吉利方面的不同渠道分别传达出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正式参与收购,有的说没有此事,有的还说不便透露。
到底有没有准谱儿,谁也不知道。但是,对于沃尔沃方面来说,吉利的参与不是一个好消息,针对日前吉利行政总裁桂生悦关于吉利全面收购沃尔沃的言论,沃尔沃的首席执行官Stephen Odell坚决予以否认。他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福特还是沃尔沃都没有接到吉利方面的正式申请,对于收购事宜的真相最具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他自己,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各种新闻。据悉,为了保证收购正常顺利进行,他已经与公司签署了保密协议,不便于透露更多的消息。
如今,从沃尔沃的上上下下都传达出这样么一种情绪,就是抵制中国企业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在八月份,还传出汽车工人抗议的事情。为了挽回沃尔沃,瑞典国内也正在举行一场自我保卫运动。而对于沃尔沃的消费者和爱好者来说,普遍的意见是奉劝福特收回成命,继续运营沃尔沃。当然,福特方面经过评估认为经营沃尔沃的风险要比出售沃尔沃的风险要大,但是如果沃尔沃一再贬值,加上消费者的力挺,仍有继续保留的可能。
在此情况之下,缺钱的福特纵然同意吉利参与竞购,沃尔沃的抗拒姿态仍对吉利极为不利,即使能够完成收购,其前景也不会被看好,恐怕会导致类似上汽与双龙的恶劣关系。而且,上汽财大气粗,在人才和管理方面都比吉利具有优势,几乎是还在打赤脚的吉利仅在资金一项就捉襟见肘,四处碰钉子就在所难免了。
情况发展到这种地步,我们倒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即吉利不会收购沃尔沃,即使它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沃尔沃在吉利手中早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鉴于此,吉利方面还会热衷于收购沃尔沃吗?之前笔者对此事件的评价是“炒作”,现在沃尔沃方面的强烈反应则意味着,假如吉利仍然耿耿于怀、锲而不舍,将会自取其辱。
笔者认为,出海抄底,中国的汽车企业还没有积极行动起来,甚至才是刚刚开始,不过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且首先是得到国际认可的过程,中国汽车企业徒然占有国内大片市场,但在走出去方面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业绩,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仍然非常卑微,小丑的帽子还没有摘掉。
目前涉及到国内的三大并购案,腾中悍马、北汽萨博、吉利沃尔沃,前者尚没有得到政府方面的批准,中者通过曲线方式介入收购,后者则希望渺茫。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人们对中国企业存在偏见所致,不仅是国外,还有国内,他们怀疑中国企业的实力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企业的出击便屡屡碰壁,遭受嘲讽、污辱和抵制就没什么意外了。
基于此,国内企业应该有个反思,可以采取更具有策略性的方式,或者干脆放弃海外并购,等待更适合的时机,而不是硬碰硬去触霉头。又或许,国内企业的高调恰恰适得其反,没有赢得同情,反而遭遇了泼冷水,这与国外企业相对低调的企业文化和稳健的处事作风截然相反,最终导致了它们的惨败。